公元1127年,金军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后,幸免于难的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下逃亡,于南京应天府定都,建立南宋。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殉国。崇祯皇帝死后,仍然忠于明朝的宗室及文武大臣纷纷南渡,建立南明政权。
这两段历史何其相似,不论是南宋,还是南明,它们都是前朝灭亡以后在南方建立的延续性政权。可是,两个南渡政权最终的结果却完全不同。南宋与金朝划江而治,延续百年,一直到蒙古铁骑南下才走向灭亡;但南明政权却延续了不到二十年,就转瞬灭亡。同样是南渡政权,两者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别呢?
天命要亡
北宋的灭亡,其实是一件很忽然的事情,在金军攻破东京以前,整个北宋社会整体上还是很繁荣的,国家经济仍处于上升期。换言之,北宋还没有腐朽到必然灭亡的地步,它不同于已经烂到骨子里的明朝。
明朝的体制是稳定的,以致于这套政治体制延续了两百多年。可是,到明朝末年,它的体制已经完全被侵蚀,国家黑暗,政治腐败,朝堂党争不断,官员剥削百姓,上位者全然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这样一来,明朝末年遍地都是起义军,尤其是张献忠和李自成两人,一个占据西北,一个占据西南。这严重挤压了南明政权的生存空间,也削弱了南明的力量。反观南宋,虽然面临强敌,但内部统一,凝聚力强。
除此以外,晚明时期,中国还迎来了“小冰河”时期。在这数十年间,整个明朝天灾不断,夏天旱涝频发,冬天则奇寒无比,连上海等南方地区都受灾严重。天灾对于明朝的打击是巨大的,史料典籍记载了灾难下百姓们的惨状:“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汉南续郡志》)
这样的灾害,在崇祯在位期间从未中断过,而明朝政权由于腐朽不堪,根本无力对灾区进行有效赈灾,无路可走的灾民们只能起来造反,这也是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屡战屡败,却依旧从者如云的原因。
可是,清朝建立以后,小冰河时期却迅速结束,这可能只是偶然,但在当时,人们很难不将其想成是老天也要明朝灭亡。
人事未尽
当然,明朝灭亡并非全是天命的问题,明朝自己,也没有尽人事。相比于宋朝,明朝在人和方面本身就先天不足。宋朝重文轻武,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此举虽然让宋朝武力衰微,但好歹拉拢了士大夫集团。北宋的文人对于宋朝是忠心耿耿的,北宋灭亡以后,大量有影响力的士大夫南渡,与赵构一同建立南宋。即使当崖山海战南宋灭亡已是必然时,还是有数十万军民投海殉国,足以可见不论是文武大臣,还是士卒百姓,他们对于宋朝都是衷心拥护的。
可是明朝不同,自朱元璋时期,明朝的皇帝与大臣们的关系就是一种诡异的“对立”关系。明朝初期,就算官员心有不满,但高压反腐的政策至少让百姓们衷心拥护;然而到明朝中后期,官员们剥削百姓,让百姓视官府如仇敌,皇帝们打压官员,让官员们愤懑不已。整个明朝的政治局势,都处于一种极端的高压态势下。
随着明朝走向衰微,整个明朝的矛盾彻底激化。当李自成攻占北京城时,官员们卑躬屈膝,百姓们视若无睹,这足以体现明朝已经丧失民心。南宋刚刚建立时,局势不比南明好太多,赵构曾被金军一路追赶到海上,狼狈不堪。可是,南宋涌现出一大批力挽狂澜的人物,岳飞、宗泽、韩世忠等人率领南宋军民英勇抗敌,挽救了处于危难的南宋政权。即使是南宋灭亡以后,还有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一众豪杰带着宋末三帝抵抗元军。可是,南明到最后依赖的,却只有一位曾是“贼寇”的李定国,这不能说不是一种讽刺。
这还不算,在明朝民心尽失的情况下,崇祯皇帝还屡出昏招,他听信大臣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忽悠,留守北京城,自缢殉国。崇祯帝的举动也算可歌可泣,但客观地讲,他这是极其的不负责任。明朝本有南京这个曾经的首都,占据淮河以南,凭借江南地区的赋税完全可以尝试与清军划江而治,再徐徐图之。可是崇祯皇帝最终却放弃了南渡,错失了这个机会。更要命的是,崇祯皇帝临死前没有清晰的指定继承人,这使得明朝灭亡以后,南明陷入内斗,大臣们也分成不同的派系。弘光政权建立元年,就发生了三大疑案,牵连惨死者不计其数,这严重削弱了南明的凝聚力。
不仅是这样,弘光政权在建立以后,还愚蠢的想要联合清军,扫清贼寇,这便是臭名昭著的“联虏平寇”政策。可是,清军却以代明“复仇”为名推行灭明之策,迅速击溃多个反清力量。
其实,从史可法率领扬州百姓死战抗清,嘉定百姓誓死抵抗,江阴“竟无一人降者”这种种事例来看,百姓们对于清人这个外来政权是十分不满的。如果南明能够抓住机会,联合多方势力,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样,再延续个百年。可是,南明政权却屡出昏招,起义军又自相残杀,这使得清军坐收渔翁之利,势如破竹的一路南下,最终灭亡南明。
参考资料:
《汉南续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