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哈喽,终于等到您,还好我没放弃!您终于来了!这里有您最想知道的!这里有您最想不到的!这里有您在别的地方看不到的!总之,您来对地方了~那么下面就让我带您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虽然李隆基为自己的人生开启一个美好的开端,但他没能将这份美好保留到最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本可成为和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并肩的两大盛世。李隆基在位的中后期,逐渐迷失登基时的初心,陶醉于过往的成就里,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典型的不思进取。既然贪图享乐、耳目闭塞,李隆基自然不再是当初雄姿英发的圣明君王,昔日良臣的赤胆忠言成为避之唯恐不及的啰嗦之词。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被当作食古不化、不懂情调的老头子,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则赢得李隆基的欢心,一步步爬到宰辅的位置。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李林甫是王室宗亲,虽然政治能力较为一般,但在处理人际关系和拉拢党羽上,却是不折不扣的宗师级别。早年李隆基宠幸武惠妃,甚至都能为她赐死自己的三个亲生儿子,宛如一个头脑简单的老糊涂,青年时期的李隆基有多英明神武,中老年时期的李隆基就有多昏聩平庸。李林甫的眼光毒辣,他深知武惠妃藏于心间的小心思,因此特意向李隆基建议立武惠妃的儿子寿王为太子。李林甫的心思缜密,纵使李隆基没有答应这个建议,也能起到讨好武惠妃的作用,如果李隆基欣然同意,那么更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既能讨好武惠妃,又能为自己的未来铺路,这是一桩“何乐而不为”的好事,两头都不吃亏。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接受褒扬容易,接受批评困难,武惠妃听惯了守旧老臣的“立长为尊”,李林甫的“请立寿王”无疑让她心情大好,自此武惠妃成了李林甫的后宫代言人。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李林甫讨好大于本心的话语,让武惠妃感激涕零,她每天都在李隆基耳边吹枕边风,夸奖李林甫的能力出众,人品足够做百官之首。就这样,靠着无人能及的拍马屁能力,李林甫如愿以偿地当上宰相,成为权倾朝野、举重若轻的人物。实权在手的李林甫信奉“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信条,那些不肯依附李林甫的官员,无一例外地遭受贬黜、打压,就连有着唐朝十大贤相之称的张九龄,都被排挤到离开权力中心。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凡是不站在李林甫一边的官员,有一个算一个,统统下放到外地做官,那时的京官要比地方官尊崇,同一品衔的京官要比地方官高一等。到这时候,李林甫的罪过也不过是干扰朝政秩序,影响人事安排,试问数千年的朝堂,又有多少千古无一的贤才干吏?如果李林甫没有接下来的举措,也许不会这么遭人恨,以至于后来被列入奸臣录,成为让人咬牙切齿的一大佞臣。李林甫一生最让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他亲手埋下安史之乱的隐患,或许他不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但他一定是起到初步作用的罪魁祸首。

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但小肚鸡肠的李林甫却丝毫没有宰相的气度,他为避免有人威胁他的地位,一改唐朝任用功臣担任节度使的惯例,而是大量任用胸无点墨的番将。这些胡人将领不通笔墨,立下再大功劳也不能入京为官,对李林甫的威胁性趋于零,事实证明胡人对李林甫是没有威胁,可对唐朝的稳定却起到毁灭性的影响。不知李林甫有没有考虑到,胡人将领虽然不能入京为官,但好勇斗狠的性格让他们不断壮大势力,以至于严重危及到唐朝的江山。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李林甫在世的时候,碍于他的知遇之恩,全国各地的胡人节度使不敢公然反对,只能乖乖地听从他的管辖。可是等到李林甫一命呜呼的时候,继承相位的杨国忠就没有半点能力压住这些胡人的嚣张气焰,那些据守一方的土皇帝开始蠢蠢欲动。如果说李林甫是有才无德的危险品,那么杨国忠就是无才无德的绣花枕头,论他的人品和能力,做个小县吏都算是抬举他了。杨国忠的得势原因很简单,族妹杨玉环获得殊宠,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事无成的酒肉之徒杨国忠,借着亲戚关系就此踏入权力的漩涡。要是杨国忠安分守己地治理朝政也行,可这个人偏偏喜欢嫉妒有能力的人,嫉妒最深的对象还不是一般人,是一名胡人武将。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他就是当时深受李隆基信任的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手底下有超过十五万的兵力,位高权重的安禄山还借着圆滚滚的身材,引得杨玉环频频发笑,并趁机厚颜无耻地认杨玉环为干妈。杨国忠嫉妒安禄山的权势和受宠,私底下利用党羽给安禄山穿小鞋,李隆基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杨国忠和安禄山发展成水火不相容的形势,剑拔弩张的朝堂里,安禄山和杨国忠吵得不可开交,改变唐朝国运的浩劫一触即发。唐朝初年沿袭西魏时期的府兵制,六百多个军事编制里,就有二百多个负责保卫长安,外轻内重的军力特点,保证唐王朝有足够的能力镇压叛乱,足够保卫政权。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可然而唐玄宗在位时期,不愿承担长安的巨额军费,转而设立边镇节度使,让他们召集和管理军队,一切费用由节度使负责管理。早期的唐王朝军力强盛,完全不用担心边镇节度使会反叛,但经过玄宗后期的腐败和杨国忠的祸乱朝政,唐朝内部陷入空虚状态。安史之乱爆发前夕,边镇兵力达到五十万,光安禄山的军队就有十五万,保卫长安的兵力仅不到八万,酿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这篇文章,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留言、点赞、分享,谢谢!感谢您的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017 字。

转载请注明: 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不是唐玄宗,而是他,一举措贻害无穷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