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这一段时间一直在依托《水浒传》为文化背景输出宋朝的历史知识,提起宋朝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显得较为屈辱。
靖康之难后,南宋统治者更是不思北伐,没有心气恢复故国领土,岳飞案的一点最大疑点就是宋朝统治者对北伐到底持什么样的态度,究竟是不是赵构不想迎回“二圣”而害死岳飞?
笔锋一转,这些都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是,南宋已经憋屈到那个程度,偏安一隅,屈辱求和,为历代政客所不齿,而南明时期的文人士大夫政治集团在建立弘光政权后却希望成为南宋第二,实在是“不要脸”坐公交到站,“不要脸到家了”。
南宋与南明政治环境的比较
19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克北京城,崇祯自缢而亡,随后明福王朱由菘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
弘光政权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集团实际上对历史是了解的,因为在那个朝代张口闭口就是前朝,就是祖制,对以前的历史如果不清楚是没有办法引经据典的。
弘光政权建立之初,他们就已经发现南明政权与南宋政权的相似之处了。
宋金对峙格局的形成首先是中央政府的垮台,北宋国都汴梁被金人攻破,皇帝被掳走,一些文人士大夫南渡之后在南方重新建立政权,使得宋朝仍然保有半壁江山,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的统治。
明朝几乎也是这样的局面,首先是明朝国都北京被攻破,崇祯皇帝自杀,南渡后的武将政客纠结在一起建立了南明政权,可以说南明之初建立的弘光政权和南宋赵构政权有诸多相似之处。
其次是面对的敌人上,南宋时期面对的主要敌人是从北方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金国之所以在巅峰时期未能突破南宋防线在于,从政治上来说没有建立一套适应中原大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从军事上来说,金国军事优势在于骑兵,战场在平原,一旦向南则需要建立水军以及非平原地区的步兵对战;从文化上来说,金国是游牧民族出身,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融合。
清国入关之前努尔哈赤曾经称后金,就是要建立和金国一样的政权,可以马饮长江水。这样对比的话,在政治、军事、文化上,清军几乎是金国的翻版,说清军是金国第二完全在情理之中。
正因为如此,南明相对乐观的政治人物都认为南明的局面比南宋要好一点,明朝的政治格局本身就是从南京北伐到北京,北京是“天子守国门”的防线,在有明一朝,南京也保持着一套政治班子来应对北方局面不堪的情况,明朝后期,崇祯多次有南迁的想法,也正是如此。
南明政治人物重筑“宋金”对峙格局的幻想
我们经常说“历史会不断的重演”,“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其实都是重演完事之后才有的论断,历史会重演但绝对不会一模一样的重演,不会一模一样的相似。
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后,击溃李自成建立的农民军政权,形成北方的统治,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
南明的政治人物当时就希望朝廷能够效仿南宋实行的军事策略,整顿南方的军事,1944年9月监察御史沈宸荃上疏建言“战守兵饷”之策, 建议朝廷谋划防守策略之时, 应该“仿宋之南渡, 自襄樊迄蕲黄, 彻楚宿山阳,以为第二重门户”, 唯有如此,“ 南都少可安枕矣”。
对于如何布防对于弘光政权至关重要的长江防线, 卢泾才也建议当时统筹军务的史可法在规划长江防务之时,“设一大帅, 坐镇采石或池州, 以采石为老营, 以芜湖为前锋, 以安庆、九江为游奕, 以真州、镇江为后劲, 再调募沙船, 添益老船, 列为水寨”, 这样才能够做到“ 战守俱备, 土游据而统帅专, 可以百全矣”, 而他所依据的正是南宋大臣汪立信的说法。
南明的很多政客都认为只要南明效仿南宋,必然可以达成偏安一隅的结果。
河南道监察御史乔可聘上疏:
>“ 宋北狩之后, 偏安江左, 是时高宗励精图治, 诸大将屡奏战功, 南人气胜, 金人胆落, 是以王伦辈得成和议耳, 基业甫就。我兵积弛, 从未斩将搴旗, 耋服四远, 顾专恃尺一之诏、一介之使, 俾彼强邻, 就我戎索, 此和局之异于宋, 欲和不得和也。”
在上疏中,乔可聘的意思就是弘光帝如果像赵构一样,南明的将士可以像南宋一样,就可以与清军实现议和。
从中也能够看出,南明政客普遍倾向于与清军议和而不是收复故国领土,“ 思仿南宋之故辄, 欲偏安一隅。”
南明想要效仿南宋,做的还不如南宋
南宋尽管被评为偏安一隅的政权,但是它起码还有上进心,只不过实力不允许,在政治、军事上也有很多建树,不然不可能出现支撑岳飞北伐的局面。
南明可以说,想要做南宋第二,却一点不努力,真正是“求上则中,求中则下”。弘光政权想要偏隅150年,结果仅仅八个月就被清军攻破南京,实在是让人笑起来也只能是嘲笑了。
为何弘光政权会如此不堪一击,昙花一现?
(一)政治集团腐朽不堪,从皇帝到大臣都不思进取
弘光帝朱由菘他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被李自成用大锅给煮了(有待考证)的福王,其父死后,朱由菘袭成福王爵位,要说这朱由菘将老朱家遗传基因中的缺陷继承的是淋漓尽致,老祖宗朱元璋的优点则是一点没有继承。
继位之后“ 颇鹜声色, 恶闻危乱” ,“偷安江左, 顿忘君父之仇”。
一点也不管“ 兵骄晌细, 文恬武嬉, 暮气及矣” 的困境多么严重,整天是“ 毫不省外事” “ 帷以演杂剧、饮火酒、淫幼女为乐” 。在位没到一年,政治上无一建树,荒唐事倒是一大堆,穷选美色的诏令却不绝于史。
权臣马士英则投其所好,任由朱由菘荒淫无道下去,从而才能使得朱由菘不问政事,他好掌握朝政。
(二)朋党之争贯穿弘光政权始末
明朝末年最大的弊政就是朋党之争,尤其是阉党与东林党的争夺,关于阉党和东林党谁的执政政策更好,前几年多数抨击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最近几年东林党误国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里就不去总结了,只能是各有利弊,但是两党相争,绝对不是什么好事。
说明朝亡于党争也不足为过,但是党争没有在北京被攻破后崇祯上吊的时候消失,到南明弘光政权的时候,反而愈演愈劣。
首先弘光帝自己也加入了党争当中,权臣马士英更是阉党分子,在拥立朱由菘为皇帝的时候曾经表示:“ 东林党人, 恨入骨髓, 不杀尽东林, 不成世界。幸喜有一与东林为世仇者, 近在淮安, 若立为天子, 则东林人必杀尽乃已” 。
也正是因为朱由菘与东林党有着深仇大恨,才拥立他为皇位,朱由菘登基实际上也是阉党与东林党交锋中的一次胜利,朱由菘上台后不是想着联合东林党共同抵抗外敌,反而是和阉党一起翻旧账打击东林党,将党争从北京延伸到南京。
最终导致“ 朋党势成, 门户大起, 虏寇之事, 置之蔑闻” 。东林党人拉拢左良玉发动清君侧,党争演变为内战,本来形势就危机,在这样的情况下,清军趁势南下,一举攻破南京证券。
(三)内讧迭起,地方军事力量脱离弘光政权
南明的成立主要是依靠江北四镇和左良玉部,实际上这几者并非明朝的嫡系部队,以左良玉为例是在镇压农民运动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不像九边精锐那样受朝廷重视。
正因为如此,南明的这些武装战斗力本身就一般,而且又不服从中央调遣,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都成为割据一方的势力,崇祯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的时候左良玉和江北四镇已经不为所动。
前文已经说到因为朋党之争,引发左良玉前去清君侧,实际上这只是弘光政权内讧的冰山一角。
各路军队拥兵自重,不受朝廷指挥,”畏四镇跋雇, 养之若骄子”,导致军纪败坏,当时有人表示“ 今竭小民之膏血, 不足供藩镇之一吸; 将来合藩镇之兵马, 不能卫小民之一发” 。
在真正与清军的对抗中,这些军队根本不堪一击,除了一小部分逃跑外,大部分都投降了。
当然,南明政权灭亡的原因不是一星半点,想要详细总结还有很多方面,这里就不展开来说了,总之弘光即位之后并未能够有效地整合明朝尚存的经济、军事资源, 也未能够弥合因为政治争斗而日益纷乱的朝局, 使得“ 兵饷战守”四字, 改为“异同恩怨”。
最终使得弘光政权想要做南宋第二都没有做成,想要做一个偏安的政权也要有一点上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