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如何避免被功利对待?

清华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如何避免被功利对待?

*来源:腾讯教育(ID:qq_edu),作者:熊丙奇

据报道,清华大学试图开辟一个“不设任何框框的拔尖人才培养特区”。经教育部批准,近日,清华大学推出“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全球招收百名优秀中学生,为未来数学及相关领域培养领军人才。与以往的招生项目不同,这次在招生年龄上下探至初三,在招生方式上彻底与高考脱钩,采用了更为纯粹的专业的考核办法。如果成功入围,国内学生无需参加高考即可被清华大学录取。清华将成立书院,将他们从本科连续培养至博士研究生阶段。

对于这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舆论反应不一。有的认为,这为有数学天赋的学生,提供了一条快速成为拔尖人才的道路,避免他们把时间用于反复参加竞赛中。而反对者也不少,认为这就是少年班的“翻版”,清华推出这一计划,目的还是抢生源,很可能会激化义务教育阶段新的奥数热。

评价这一计划,要从对基础教育的影响,以及是否真能培养数学领域的拔尖人才两方面看。而分析这两方面,都需要考虑现实存在的功利教育因素。在笔者看来,这一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很可能被家长、培训机构功利对待,视作进清华的路径,由此会加剧基础教育阶段的奥数培训热和禁赛热。而如果很多学生参与该计划的目的只是考进名校,而没有浓厚的数学兴趣,以及成为数学领域拔尖人才的志向,这一计划也就难以培养拔尖人才。

在这一计划发布后,最感兴趣的是一些搞奥数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最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取消奥赛获奖的高考加分,取消传统的自主招生方式,奥数培训遭遇一定的打击,至少资本不再那么青睐搞奥数培训的机构,而转而寻求新的投资风口,如编程等。清华提出的数学科学领军人才培养计划,让这些机构看到了招生的“新卖点”,只要数学学得好,就会有机会在初中毕业时就进清华,而怎么学好数学,能被选中呢?就需要参加培训,参加有关竞赛,在竞赛中有优异的表现。

有数学兴趣的学生,参加数学培训与奥数竞赛,这本无可厚非。在美国,有数学兴趣的学生也就5%到10%,但是,在我国,当奥数竞赛与升大学结合起来时,奥数就变异为全民奥数。虽然清华数学科学拔尖人才计划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百人,还面向全球,但这百个招生计划,会搅动整个基础教育的“春水”。

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该计划的出发点可能是避免一些“数学天才”,被高中学校反复派去参加国际竞赛获奖,而早进大学进行培养。但是,这些“天才”的其他素质与能力如何?如果大学没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这些学生进大学后,很可能出现严重的不适应症状。这类问题,在少年班中早已出现。另外,假如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和学校给学生强调、灌输最多的是进名校,而不是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这些学生的发展潜能如何,也要打上一个问号。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金牌的学生无数,但是,有不少学生把获奖作为进名校的跳板,进大学后并没有选择数学专业,选择数学专业者,成为优秀数学家的也寥寥,至今我国没有一名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获得者获得菲尔兹奖。

为此,必须解决兴趣功利化的问题。这在我国,已经变为一大难题,如果特长不与升学挂钩,家长和学生就不会重视发展特长,而如果与升学挂钩,发展特长就会被功利的升学绑架,增加学生负担,滋生弄虚作假。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扭转基础教育存在的片面升学导向,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通过落实学校的自主权,鼓励学校自主办学、个性办学,来促进学生个性与兴趣的培养。不如此,我国高校推出的各类招生、培养改革计划,都很难起到育人的实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腾讯教育”,作者熊丙奇。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79 字。

转载请注明: 清华推数学拔尖人才计划,如何避免被功利对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