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带娃”呼声之下,全国妇联、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面世。4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为实现“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了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并组织开展每学期至少2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实际上,自《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后,不仅家长越来越看重家庭教育,部分培训机构也盯上这一领域,并试图打着“培训家长”“住家老师”的幌子培训敛财。据专家透露,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相关标准目前正在制定阶段,待标准出台后,将有效规范培训市场。
家校社协同育人
据《规划》显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把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确立为家庭教育的根本目标,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规划》明确,到2025年,要让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数量明显增加,稳定规范专业的指导服务队伍基本建立,公共服务资源供给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公平优质、均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更加健全。同时,要让家庭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更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此外,《规划》也进一步强调,要完善家庭教育政策措施,推动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儿童友好城市(社区)建设等。探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推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因地制宜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及时向有需求的家庭提供服务,形成有地方特色、有群体适应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推动建立家长学校
在家长、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背景下,如何多维度落实家庭教育?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规划》从三方面提出了要求。在巩固发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规划》指出,推动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师资、有活动、有评估。
在规范强化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方面,《规划》指出,依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明实践所站、妇女儿童之家等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每年至少组织4次普惠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
在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育儿指导服务机制方面,《规划》指出,要推动妇幼保健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
“针对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从2011年到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发布。”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所谓家长学校的概念,在不同的时间理解也有所不同。“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家长学校更准确的定位是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一部分。”
“未来家长学校应该更分清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承担的责任,矫正过去只关心孩子成绩的现象。”储朝晖直言,家庭的主要责任在于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不能让学校‘绑’着家长去看着孩子写作业。家长学校的定位在于育人,而不是知识教学。”
专家称正在制定相关标准
据《规划》显示,未来五年的家庭教育,将因地制宜探索完善协同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合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实验区、创新实践基地作用,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和模式,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和做法。
但从家庭教育的推广现状来看,自《家庭教育促进法》实施以来,社会各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家庭教育这一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除了想要科学带娃的家长外,不少机构也看到了家庭教育指导背后的商机,推出五花八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
针对这一乱象,中国国家培训网曾多次发布声明,对各家机构作出警示,要求各家机构不得借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等名义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也不得对通过考试、获得合格证书,或者对培训效果作出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等。
而据储朝晖透露,家庭教育指导师的标准正在制定中,但目前还没有完成。“等相关标准发布后,对机构的规范和治理会有可参照的依据。”在储朝晖看来,目前家庭教育指导师的火热也是部分培训机构炒作所致。“等待标准出台后,参照标准去进行治理和约束,能够让这个市场更加规范。”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劼 赵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