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高考都是父母与孩子最关心的事情之一,每一年都会有考分位于榜首的人,称为“状元”,高考状元以及他们的家长在这个时候都是受人瞩目的。优秀的人都是有共性的,在调查了今年的四十六位高考状元后,得出一个结论,学霸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而且需要“拼父母”。
学习并不只是孩子的事,并不是只要交到学校老师手中,父母就不需要负责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整个教育生涯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在高考中取得成功的孩子,有一个共性就是家庭教育要远超同龄人,所谓的拼父母不单纯是物质条件,更多的在于家庭教育,在进入小学的时候,父母就开始重视了。
在小学阶段,父母该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1、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阅读的能力
在采访重庆的理科状元谢欣颖的父母时,谈到谢先生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时,谢先生表示自己也没有刻意的去培养孩子,没有给孩子报班,全凭孩子自己努力。虽是这么说,其实谢欣颖的父母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一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生活中就开始了,只是他们认为是很平常的,但是,很多父母就是会忽略这些平常的生活。从小谢爸爸就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根据孩子的成长,给孩子买了很多书籍,陪着孩子看,遇到孩子不理解的地方,就给孩子讲解。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阅读的重视,从古代开始就存在了。不少取得重大成就的古人与现代人都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对于孩子来说,阅读能力要尽早培养,而孩子的天性是爱玩,想要培养他们对于阅读的兴趣,就需要父母的引导与帮助。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比如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专注力等等。
鲁迅曾经说过: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2、引导孩子重视学习效率
谢欣颖的父母认为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需要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孩子学习的内容是在不断的改进的,十几年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在有着天差地别,因此,不管父母的学历有多高,在面对孩子学习的内容时,也会感到困难。所以,想要学习效率的提高,还是要靠孩子自己,也就是要提高孩子的课堂效率。
这就需要孩子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课堂上的知识,理解的要反复记忆,不理解的要做好标记,在理解之后再加深记忆。在学校的时候难免会有疑惑,没有疑惑的知识是不存在的,只有带着疑惑去上课,才能重视这些不理解的知识,记忆才会更深。
3、培养孩子的兴趣
2015年,浙江的理科状元郑恩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真正让我受益而改变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思考力,这些都是后天培养的。”郑恩柏在学校的过程中也曾陷入过低谷,不过他的父母没有因此而强制孩子去放弃自己的兴趣,而是让孩子坚持自己的兴趣。
郑恩柏从自己的兴趣中锻炼了逻辑能力与思考能力,这不仅仅让他在高考中受益,对于他的一生都有帮助。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不应该认为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学习,因而不让孩子去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
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与书本,学习是需要兴趣的支撑,孩子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即使再怎么强迫,也只会收获短暂的效果,从长远来看,这会让孩子越来越力不从心。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会引导孩子,让孩子的兴趣与学习相结合,提高孩子对于学习的动力。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4、父母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曾经的安徽状元董吉洋在谈到父母对于自己的教育时提到,当自己不想看书的时候,如果父母在看电视,他们就会主动把电视关掉,陪伴在孩子身边一起看书。
孩子从小就在模仿着父母成长,当一个家庭中呈现的是轻视学习的生活状态的话,孩子也不会好好学。孩子的学习氛围很重要,而在家中,想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父母就需要以身作则,呈现出一种自己也在学习的状态,对于孩子言传身教。
从教20年的一线高级教师于敏认为:孩子小学6年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6年决定了未来十几年的学习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