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2所大学校长共议高校未来

“十一”之后,这个漫长而特殊的大学季节基本结束了,散落各地的大学生终于“归来”回到了大学校园。但是,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在流行病防控正常化的背景下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许多大学校长思考的重要课题。

今天,我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已经从普及阶段过渡到普及阶段。面向未来,中国大学将如何发展? 12位校长发表了意见。不久前,举行了以“挑战与机遇-变化中的世界的高等教育”为主题的北京理工大学成立八十周年大学校长论坛。在讨论中,十二位大学校长认为,中国大学必须打破职业障碍,打破大学的“墙”,释放大学的人才红利,才能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支持作用。

 


中国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2所大学校长共议高校未来


 全国的大学正在探索跨行业整合

是什么阻碍了大学的发展与创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慧斌认为,有必要打破学科和专业的壁垒,以培养能够引领未来航空技术变革的复合型和创新型领导人才。

“将来,我们将着眼于航空航天领域的主要国家需求和人类发展的需求,加强'航空航天信任'的整合,并建立一个航空航天技术试验学校,以全面促进质量的不断提高。人员培训。”徐会斌说。

从特定行业的大学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处理个性与共同性之间的关系。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伟认为,特定行业的高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处理四对关系,包括诚信与创新,个性与共性,“专业”与“专业”以及特征与优势,以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基本任务为中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立德集团,不断改革,创新和追求卓越的教学,科研和服务。

跨行业的整合,创新和创新是全国大学探索的方向之一。

“具有人文视野和创造力的人才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副校长王波问梁漱ming:“这个世界会好吗?”他认为科学和人文科学是有机的整体。科学家和人文主义者都是未来世界的重要设计师,大学应为这些设计师提供一个展示其技能的舞台。

重庆大学校长张宗义认为,大学必须实现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 “有必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创造一流的学科生态,拓宽面向未来的工程人才培训渠道,构建交叉整合的实践平台,建立多元化,多维,个性化和包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中国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2所大学校长共议高校未来
打破学院的“墙”,重建大学课程体系

随着95年代后和00年代后“占领”大学校园,传统的基于文本的课程越来越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接触信息的广度正日益挑战大学教师的权威。

大学的课程怎么样?这已经成为许多校长讨论的热门话题。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提出,技术打破了大学对知识的垄断,使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的单一学科。在新时代,大学应为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引进优质的全球产业资源,培养未来的产业领袖,为国家建设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天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金东寒认为,要打破学院的“墙”,重建大学课程体系。

“后流行时代催生了生产链和创新链的根本变化,并呼吁对工程人才培养的供应方进行结构改革。有必要打破限制人才培养的高校和专业的“墙” ,教学和研究的“墙”,学校和社会的“墙”,以项目为“链”,重建课程体系,建立共享的教学实践平台,并创建新的工程教育社区。”金东汉说。

如何在大学中创建一组“黄金课程”?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围绕建设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一流人才。 “黄金课程”,促进国际教育合作,构筑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新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发现,目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紧迫的问题:从内部矛盾,高校产学结合的角度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政府热与社会冷”的局面。在校企合作方面,仍然存在“学校热与企业冷”的局面。双重创新教育和职业教育,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育较少等问题仍然突出,成为制约双重创新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刘炜认为,高校的“双重创新”教育已经从探索阶段发展到多元化的提升和跨越式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开展“双重创新”教育,实现“双重创新”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度融合,建立多学科,专业性,创新性的综合教育课程体系。开放和协作的创新平台。

  

中国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2所大学校长共议高校未来
打破大学人才培养的“严格限制”

大学的发展离不开人。如何培养和留住人才已成为许多校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杰认为,在当前世界格局重大调整的新形势下,高校应深化战略布局,加强使命,扩大国际视野,改善其历史地位,打破“刚性约束”,扩大灵活性。引进人才和探索新的教育开放方式的途径。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许多高校现在开始探索更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大规模招生,大学系统和辅导系统。大学生在选择专业和制定发展计划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由度。

“有必要为一流的人才培养确立新的目标,重构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教学体系,大学体系和完全学分制'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形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开放性,限制性和激励性”,加强教育教学保障。有必要激发高校的生命力,形成“思想指导,能力训练,知识转移”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模式。”东南大学副校长金宝生说。

北京理工大学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军认为,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必须准确认识变化,科学地应对,积极寻求变化,推进深层次的“智能教育”改革,并基于智慧和相互联系创造空间。融合时间,时间和知识的“五维教育”,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生产关系,促进新时代教育生产力的转变,促进师生的宝贵成长。

今天,大学必须在为国家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强大互动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哈尔滨工业大学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锡斌表示,大学在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以高质量的人才培训和尖端的技术创新形式注入新鲜血液,为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中国青年报》叶玉婷,《中国青年报》记者)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70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国高校未来如何发展?12所大学校长共议高校未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