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儒生拜将的故事很多,孙武、孙膑、周瑜、陆逊都是有名的儒将。但是有两位书生,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只手擎天,浴血奋战,战胜强大的敌人,挽狂澜于既倒,解除社稷之危的,只有两人。其中一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明代大忠臣于谦,还有一位则熟悉的人不是很多。这个人叫虞允文,是一个被毛主席称赞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的书生军事家。
虞允文的治国思想和方略
虞允文(1110-1174),字彬甫,四川仁寿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他六岁能诵五经,七岁能文,并于绍兴二十四年中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是宋高宗、孝宗时主战派的代表人物。
虞允文的一生都在为抗击金国,恢复故土而奔走。绍兴三十年正月,他上书宋高宗,认为金人向来没有信用,总有一天会背弃绍兴和议南下,并指出金人南下的五个方向,要求南宋做好防御。同年十月,他奉命出使金国,看到金人都在忙着造船运粮,更加坚定了他对金人南下的判断。回国后,他多次上疏高宗,提醒南宋要在淮河流域做好应战准备。
果然,在虞允文向南宋政府提出警告后的第二年,金主完颜这挥师南下,南宋朝廷大会为震惊。宋高宗见虞允文能料敌之先,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于是以虞允文“洞达军事”之能,派其到前线担任作战参谋。虞允文在附后的采石大战中,以弱克强,取得了胜利,扭转了战局,使得南宋政权转危为安。
采石之战后,虞允文被任命为四川宣谕使,与抗金名将吴麟一起经略川陕。他们合力收复了陕西一带多处失地,但是南宋朝廷中,主和派占了上风,不但不对虞允文的作法进行鼓励,反而把这些收复了的失地当作“鸡肋”,要求虞允文放弃这些新收复的国土。虽然虞允文连接上十五道言事疏,力言不可,希望朝廷抓住机会,做好战备,与金人一战。
但是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关心的只是保住与金人划江而治的局面,朝中大臣们也大多只想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虞允文等少数主战派虽然以笏画地,指陈形势,奈何不被南宋小朝廷采纳。宋孝宗生怕虞允文在陕西前线挑起与金国的纷争,将他调至远离前线的四川成都从事行政工作,避免激怒金国。
乾道五年,虞允文升任宰相,多次劝谏孝宗内修其德,提拔主战派,扭转朝廷死气沉沉的风气,一致抗金。
虞允文虽然是主战派,但对于抗金大业也十分谨慎。他强调北伐一定要抓住时机,一定不能盲动。他在给孝宗的奏折中多次提到:“机不至不可为,机至而勿失耳。植根本,国富强,待时而动可也”,因此他与张浚、韩佗胄等激进主战派不同,他的北伐是一种内修国政、待机而动的稳健作法,在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上,更加强调做好内部建设,抓住时机。他主张统治者要修德政,让百姓得到修养生息,要选拔优秀人才,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旦出现有利于我的时机,就要及时抓住,一战而定天下。这种施政纲领,无疑是十分科学的。
只可惜虞允文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过早的去世影响了他亲手制定的北伐大业计划的实施。如果天假以年,让虞允文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计划和抱负,也许历史会被改写。
金国南侵
南宋虽然与金国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但是金人南侵之心始终不死。绍兴二十六年,就有出使金国的大臣回国后,向宋高宗密报“金人必举兵,宜为之备”,但是上疏的大臣却被昏庸的宋高宗以“妄议边事”的罪名,发配千里。宋高宗将和平的幻想放在金人的守信之上,这种幻想只能是镜花水月。
即使到了绍兴二十九年,金人已在进行战争动员时,宋高宗仍然拒绝相信金国会入侵南宋。他总是盲目相信“邻国恭顺,和好无他”,生怕自己进行战争准备会刺激到金国,遭到金国的报复。
绍兴三十年,虞允文出使金国,亲眼看到了金国已在与南宋的边境集结兵力,南侵已不可避免,高宗这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但是此时留给南宋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因为次年金主完颜亮便调集六十万大军从寿春渡过淮河,在很短的时间内击败了南宋长江以北的守军。
金人征宋的消息传到临安,宋高宗大为惊恐,甚至想浮海避敌,遭到了朝中主战派的一致反对。高宗这才命宰相叶义问到南京防守长江防线,虞允文作为参谋军事随行。
采石大战
按照事先部署,虞允文于绍兴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到达长江南岸的采石前线。此时采石守将王权已逃,宋军群龙无首,军心不稳。面对长江北岸的数十万金兵和一触即发的战事,虞允文感觉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这一战事关南宋生死,只能胜不能败。他召集手下将领,勉以忠义报国之心,激励士气,并向全体将士表达自己与采石共存亡的决心,表示此战“危及社稷,吾誓不避”的决心,并整顿部队,做好布防。
虞允文深知金兵虽多,但不习水战,南宋水军的发挥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虞允文将水军战般分成五队:东西各一队接应,一队主力舰船沿江布阵,另留两队藏于水巷之中以备不测。步兵和骑兵则隐蔽在山后,并部署了大量的重型车弩炮和强弩,以防金兵登陆。
宋军布置刚刚结束,金兵便开始渡江。完颜亮亲自挥动红旗指挥,几百艘金军大船迎着江风,满载金兵向南岸驶来,虞允文命令部将时俊率领步兵出击。虞允文拍着时俊的后背说:你的胆略闻名四方,如果你不奋勇杀敌,你就跟女人没什么区别。时俊挥舞着双刀,带头冲向敌阵。士兵们士气高涨,个个奋勇当先,冲向金兵。金兵此次进军以来,从没有遭到过有效的抵抗,在宋军强大的反击之下,很快就溃不成军。
江面上,宋军的战船也向金军的大船冲去。宋军的战船虽小,但很坚实,就像尖利的钢刀一样插进金军的船队,把敌船拦腰截断,敌船纷纷被撞沉,金兵落水里淹死者无数。
鏖战一天之后,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虞允文将从光州紧急调拨过来的三千宋军从山后手执战旗,敲着战鼓绕到江边。江上的金兵听到南岸鼓声震天,看到山后无数旗帜在晃动,以为是宋军的大批援兵到来,纷纷逃命。
采石之战共歼灭金兵四千多人,宋军取得了久违的胜利。但虞允文并未被胜利冲昏头脑,他认定不甘失败的完颜亮一定会反扑的。当天夜里,虞允文把战船分为两队,一队开到上游,一队留在渡口。果然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完颜亮又派金军渡江。虞允文指挥两队战船夹击,金军的三百只战船被困在江心和渡口动弹不得。宋军以火攻之计,将金人的战船全烧了。
完颜亮在采石渡江不成,只得带着剩下的人马向瓜州奔去,准备到那里渡江。虞允文带着一万六千名宋军,星夜驰援京口。他在京口赶制了一批车船,由兵士驾驶,来往如飞,北岸的金兵看了,十分吃惊,斗志全无。气极败坏的完颜亮宣布第二天全军渡江,畏缩不前者一律处死,兵士不向前者,杀将;将领不上前者,杀主将。
完颜亮在国内的残酷统治让金兵早已不满,这一次他又无视金兵的生命,强行渡江,让很多对其统治不满的金国贵族产生了反意。当天夜里,金国浙西都统制耶律元宜等闯进完颜亮的大营,杀死完颜亮,耶律元宜自封为左领军副大都督,退军三十里,并派人与南宋议和。这次金人发起的的南侵宣告失败。
虞允文的获胜原因
采石大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之一。宋军以两万兵力,击败金军四十万,使得南宋转危为安。采石之战中,南宋既无一个坚强的指挥核心,也没有训练有素的军队,甚至此战的总指挥虞允文都是一个从没上过战场的文人。所以从这点上看,采石大战的难度要比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要高很多,在战争史上也有特殊的地位,是后世无数军事研究者研究的对象。
采石大捷的第一个原因,是虞允文组织迅速,指挥得当。
在宋军群龙无首、士气低落的现实面前,本不是战争指挥官的虞允文自觉的担当了战役指挥的重任,体现了一个文人身上的担当精神。他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敌我之长处,临机果断,主动出击,体现了虞允文与生俱来的卓越的军事才能。
虞允文熟读史书,知道战争中“士气”和“亮剑精神”是左右战局的关键。他也无时无刻不在鼓舞和提高宋军的士气。他手下的时俊便是在他的鼓励下,出阵奋击,带领着士兵们舍死一战,从而扭转了人数上的劣势,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二个方面是宋军扬长避短,发挥了水师的优势。
与金军相比,南宋的水师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有着强大的舰船和以霹雳炮为代表的先进武器。相比之下,金国虽然船只数量上更占优势,但都是些松木平底船,无论船速还是坚固程度,都无法与南宋的战舰相比。金国水军多是临时征集的,不习水战,特别是对在水上作战时的队形不重视,也掌握不熟练。而金国统治者急功近利,在没有做好水上战斗的准备之前,贸然发动战争,使得金国水师在南宋水军面前很快崩溃。
第三个方面是金国统治残暴,国内农民起义频繁,金国国势日渐衰弱。
完颜亮统治金国时,“兵役并兴,调发无度”,使得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底层人民家里的男丁都死于战场,家人只得以野菜度日。在完颜亮攻宋前,金国就爆发了多次农民起义,对金国的统治进行了沉重的打击,使得金国的国力日渐衰弱。这次攻宋,完颜亮将金国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壮丁几乎全部征集入伍,很多士兵根本不想作战,士气十分低落。这样一支拼凑出来的部队,虽然人多,但是战斗力是十分脆弱的。一旦遇到坚决的抵抗,很容易一溃千里。
第四个方面是金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
完颜亮是靠宫廷政变上台的,本身的法理性就遭到质疑。他性格残暴,为了巩固统治,对手下大臣进行了大清洗,连徒单太后都被完颜亮杀掉。这种恐怖统治,使得很多金国上层贵族
都站到了完颜亮的对立面上。就在完颜亮南征时,金国东京留守完颜雍便在辽阳发动政变,自立为帝,也就是后世的金世宗。金世宗下诏废黜完颜亮,使得完颜亮手下很多将领倒戈,最终杀死了完颜亮。
采石一战,是南宋生死存亡之战。一旦采石失守,金军将长驱直入江南,南宋政权的统治便危如累卵。正是虞允文在采石的胜利,遏制了金国的南侵,给了南宋喘息之机,使得南宋军民扭转了金人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振了宋人的士气,从后来南宋积极组织北伐奠定了基础。
战后的虞允文也得到了南宋朝野的高度赞誉。作为一个文官,在仓促之间指挥这样一场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可以说是“一战而定国”。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后来被完颜亮击败的大将刘倚说:“朝廷养兵三十年,我辈一技不施;今日大功乃出于一儒者,我辈愧死矣”。
虞允文治川
有人认为虞允文获得采石大捷有运气的成分,这种说法是相当片面的。采石之战后,虞允文经略四川,在军事、人事、马政上都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这也充分证明,“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
虞允文认为若想以南宋的步军对抗金国的骑兵,必须要大力发展弓弩装备。他说过:“盖虏之所长者铁骑,官军之所不敌;中国之所长者劲弩,虏兵之所甚畏也”。所以士兵的训练要以弓弩为重点,这样才能在面对骑兵时取得优势。
乾道四年,虞允文在四川依照陕西弓箭手的作法,编订了《义士专法》,招募了三万名陕西籍士兵,分配给他们家属田地,免除他们的租赋,发挥陕军善射的长处,成立了一支以弓箭兵为主的队伍。这支队伍也成为南宋的一支精兵,其后继者在金国亡于蒙古后,在抵御蒙古人的战争中,仍然在发挥重要作用。以虞允文组织的弓兵为班底的宋军,就是后来在川东钓鱼山打死蒙古大汗蒙哥的那支英雄部队的前身。
南宋骑兵之所以弱,是因为缺少良马,无法组织出强大的骑兵。而川陕地区是宋朝优质马匹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虞允文在四川任上,以“虏以多马为强,我以无马为弱,马政岂可以不议乎”的远见卓识,对西南马政进行大力整顿。在他的力主下,南宁在凤州河池县设立了茶马司,养殖战马三千五百匹,并从四川地区购置种马,与凤州马进行杂交。按照他的计划,三年内要使战马养殖数量达到八千匹之数。
虞允文在乾道五年调任宰相时,留在四川的成绩斐然。四川在他的治理下,积粮八十万斛,库钱增长了三十五万缗,这些都成为后来南宋政府运行的根本。
淳熙元年六月,积劳成疾的虞允文不幸病逝,享年 65 岁。他的离世,使得他与宋孝宗君臣之间“共雪靖康耻”的约定终成遗恨。宋孝宗北伐的信心受到了严重打击,此后渐渐失去了斗志,再也不提收复中原的豪言壮语。
书生拜将者中,像虞允文这样仅以劳军使者的身份,在两军生死决战的紧要关头,自己任命自己为统帅,巧妙运筹,只手擎天,率三军将士浴血奋战,神话般地战胜几十倍于己的强大敌人,挽狂澜于既倒,一战而扭转战局,解除社稷之危,委实千古罕见。所以毛主席在读史时,读到虞允文的时候,会掷笔叹曰: “伟哉虞公,千古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