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自2022年开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不再招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受到关注,并引发学术硕士是否会“退场”,专业硕士(以下简称“专硕”)与学术硕士(以下简称“学硕”)在人才培养、就业方面的差异等话题的讨论。专家回应称,高层次学术人才培养转向以博士为主。
停招学硕的高校不止有复旦大学,据媒体盘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院校在内的部分学院都做出了不再招收学硕的决定。高校纷纷停招、缩招学硕,其中不乏众所瞩目的名校,自然引发了一些社会议论,有人甚至质疑:难道是嫌搞学术的太多了?这似乎与当前对科研人员求贤若渴的潮流背道而驰。
表面上看,质疑确实有道理,但也仅仅流于表面。如果结合当前的人才需求和培养状况,就会发现,某些高校停招、缩招学硕,一方面与学校自身的定位有关,是高校教育自主权的体现;另一方面与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布局调整有关,恰恰是高等教育大发展的结果。无论是从哪方面看,停招、缩招学硕都不意味着“搞学术的太多了”。
学硕,顾名思义,是以培养学术型科研人才为主的硕士学历教育;而专硕则是培养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硕士学历教育。在精英教育时代,学硕作为高层次学术研究人员培养,有其历史价值,符合当时科研人才紧缺的社会状况。但也有其局限性,学硕培养年限较短,在不少发达国家要么是将其作为读博士读不下去时的一条退路,要么就是将其当作攻读博士学位的准备阶段,学硕占比都不是很高。简而言之,如果真正有志于学术,学硕的培养经历并不足够;另一方面,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硕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要,在一些国家,则是取消了学硕这一环节,优秀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即可攻读博士学位。
而学硕直接面对人才需求市场,受学术型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实际工作能力方面则有所欠缺。社会上时常听到用人单位说硕士眼高手低,还不如直接招个本科生甚至专科生,其背后的原因不能完全归咎个人,还在于硕士的培养机制。相较于学硕,专业技能性较强的专硕更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与时俱进地进行人才培养结构定位调整十分必要。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未来高层次研究人才主要以博士教育为主,硕士生培养将主要以应用型人才,即专业硕士为主。教育部于2020年9月公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则明确,到2025年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做出这样的调整,一方面可以满足国家、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潮流。
换言之,今后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多偏向于职业教育,而学术型的高端人才培养则由主要博士教育来承担。实际上,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读研,也并不是打算今后从事学术研究。有专门机构做过考研动机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动机还是为了提高就业、从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而言,停招、缩招学硕,扩大专硕比例,既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也符合考生意愿。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用人单位消除对专硕的就业歧视,同时学校要适时调整教学资源和科目设置,提高专硕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使之更符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市场的需求。
停招、缩招学硕,也有益于将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机会留给真正有学术兴趣、有学术发展潜力、有志于从事科研学术工作的人。而且现在的高考录取率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年年在提升,也不必担心通向学术科研的道路会变窄,搞学术的人会因此减少。相反,经过结构调整和优化,搞学术的人数量和质量都会有所提高。
如此一来,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高层级学术研究型人才,各行其道,各得其所,是所谓两全其美,何乐不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