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县中教师队伍,除了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行为划红线,还要强化县中内在的人才吸引力、凝聚力。
2021年12月16日,教育部就《“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答记者问。图/教育部官网截图
新京报社论
日前,教育部出台《“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这引发广泛关注。
其实在2021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就发布了《“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严禁抢挖县中优秀教师,并提出“对未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同意,恶意从县中学校抢挖人才的,停止学校各类评优评先资格”,为县中振兴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转过年来,《规划》重申这一要求,更证明了稳定县中教师队伍对于振兴县中的重要性。
随着禁令的明确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县中教师队伍不稳定、优质师资流失的问题有望得到缓解,这将助力县中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呵护千万县中学子的成长成才梦。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课堂教学。图/新华社
细致分析可以看出,造成一些县中优秀校长、教师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在打造名校、超级中学的冲动下,不惜代价挖抢优秀校长和教师,而优秀校长和教师也有向上流动的需求,二者不谋而合。
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再加上在城区学校、超级中学的虹吸效应之下,县中优秀教师和生源的双双流失,就会导致县中办学质量下滑,县中教育生态持续遭到破坏。
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家长对县中失去信心、学生缺乏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而教师也找不到职业尊严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幸福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优秀生源流失和优秀教师流失互为因果,并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刺激更多优秀教师和生源的流失,导致县中教育持续失血。
我国县域普通高中规模超过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一半,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对县域基础教育具有引领和牵引作用。
县中教育下滑,不仅损害了教育公平,还导致广大农村学生接受高质量高中教育的权益受损,影响的是无数县域学子的前途。
2021年8月23日,湖南一校长为保生源称“见人打人、见车翻车”,乡政府:已批评教育。图/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高质量的高中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健全完善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而想要全面加强县中建设,持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师资就成了关键。以此而言,防止县中优质师资被挖,留住优秀人才,对于推动教育资源均衡,提升县域教育质量,有着持续而深远的意义。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稳住县中教师队伍,加强县中教师队伍建设,除了对恶意从县中抢挖人才行为划红线,还要强化县中内在的人才吸引力、凝聚力。
对此,须通过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实现教育经费投入“由物到人”的转变,用待遇留住优秀校长和教师;还要用健全县中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职后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不断拓展广大县中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县中要留住优秀校长、教师,还要建立在整个县域教育生态的重塑和优化上。用制度留人、待遇留人、职业发展空间留人,更要用事业留人。
如果人们普遍认为孩子在县中读书是“没出息”的表现,留在县中没能走出去的教师也是“没出息”的表现,那显然禁令再严苛,恐怕也难以阻挡优秀教师用脚投票。
所以,不妨通过规范跨区域招生、留住优秀生源,重建县中教育生态,重新凝聚县中学子“奋斗改变命运”的精气神,培育起县城老百姓对县中的信心,形成一个奋发向上、充满生机的县域教育生态;让优秀校长、教师能够在执教县中的过程中重拾职业尊严,从培养出优秀学生中找到“教书育人”的职业成就感、幸福感。
编辑 | 李潇潇
实习生 | 韦英姿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