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一幕,就是大臣犯罪后,皇帝龙颜大怒,让人推出去将其诛九族。
但实际上,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真正被诛九族的人很少,有历史记录的被诛九族的人,只有两人。
诛九族是古代的一项重罪,虽然古代有凌迟、车裂、腰斩等众多酷刑,但这些刑罚主要针对犯罪者本人的,而诛九族,除了犯罪者本人外,还会牵扯到犯罪者的亲属,它的血腥程度超过了车裂、凌迟等酷刑,这是一种非常残忍的刑罚。古代皇帝对诛九族的刑罚使用也是慎之又慎,除了谋反、谋逆等重罪外,很少会对大臣施行诛九族的重罪,所以历史上被诛九族的人非常少。
诛九族中的“九族”,指人的九族亲属,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指人的上自高王母、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母、王母、曾王母、高王母的九族亲属;第二种说法是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父族四指姑与其子(姑表姊妹,姑表兄弟)、姊妹与其子(甥女,甥男)、女儿与其子(孙女,孙男)、己之同族(母父、兄弟、男儿);母族三是指母之父族(姥爷一家)、母之母族(姥姥的娘家、姥姥家)、从母与其子(从母姊妹,从母兄弟);妻族二是指姥之父族(岳父一家)、姥之母族(岳母的娘家、姥姥家)。
这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会牵连到很多人,小家族中,可能会牵连几十人被诛杀,而世家大族,由于人数众多,所以一旦被诛九族,就会牵连进数百人被杀,而这些人大多是无辜的。
一、杨玄感
诛九族起源于商鞅变法中的夷三族法。
夷三族中的“三族”,指父母、兄弟和妻子,但也有的说是指“父亲、母亲和妻子”三族,前者只牵连几个人,后者则要牵连3个家族。夷三族法,随着秦汉等时期的发展,逐渐从夷三族,变成了夷五族、夷七族,以至到隋炀帝时期,发展成了诛九族,并出现了第一个被诛九族之人。
历史上第一个被诛九族的人,是隋朝的重臣杨玄感,杨玄感的父亲是隋朝重臣杨素,他帮助隋文帝杨坚灭掉了隋朝,因功被隋文帝封为越国公,杨玄感自身功勋不多,但他借助父亲的功勋,被授予隋朝柱国将军。杨素死后,杨玄感继承父亲杨素爵位,做了楚国公,升任礼部尚书。
杨玄感在隋炀帝时期,权势越来越大,朋党越来越多,这让隋炀帝开始猜忌起了他,但是隋炀帝太过自大,没有及时打压杨玄感,以至在他第二次远征高句丽时,劳民伤财,惹起了民怨,百姓纷纷起兵反他,杨玄感也乘机起兵反隋炀帝,但杨玄感低估了隋炀帝的能力,他率兵回来后,很快镇压住了杨玄感的叛乱,而杨玄感为了避免被俘受辱,所以让弟弟提前杀了他。
虽然杨玄感已经死了,但隋炀帝对杨玄感的恨意没有消解,他为了泄恨,将杨玄感分尸,还暴晒三天,最后,还将杨玄感诛九族,杨玄感的亲属都被隋炀帝给处死了,还将其杨姓改为了“枭”姓。
二、方孝孺
方孝孺是明朝时期的大儒,他是明朝大儒宋濂的学生,由于朱元璋性格残暴,所以不论是宋濂,还是方孝孺,都没有得到他的真正重用,宋濂还被朱元璋所杀。但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性格善良,推崇儒家学说,所以他当皇帝后,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儒生得到了重用,但这些儒生学识好,却不是治国理政的高手,也没有军事才能,也间接的导致了朱允炆最后的失败。
朱允炆当皇帝后,由于北方的几个藩王,如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实力太过强大,所以他也效仿汉景帝开始削藩,但这招致了燕王朱棣的不满,他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造反,发动了靖难之役。
这场大战中,朱允炆受儒学的影响,不愿背上杀叔叔的恶名,下令士兵不许伤害燕王朱棣,这束缚了前线士兵的手脚,使士兵不敢放开手和燕王朱棣厮杀。同时,士兵前线厮杀时,朱允炆还将心思放在和方孝孺等人研究恢复周礼上,以及朱允炆用人不当等,导致前线士兵节节败退,最终燕王朱棣顺利渡过长江,攻破了南京城。朱允炆在皇宫大火中消失,朱棣则做了皇帝。
城破后,方孝孺被朱棣生擒。由于方孝孺名气大,在读书人中的很有影响力,所以朱棣打算借助方孝孺,让天下儒生都归顺于他。朱棣没有杀方孝孺,还打算重用方孝孺,让方孝孺给他写登基诏书。但方孝孺是一个有文气节的文人,他不愿背叛朱允炆,不肯给朱棣写登基诏书,这惹怒了朱棣,他威胁方孝孺道:“难道你不怕被诛九族?”方孝孺怼道:“诛十族又能如何?”
这让朱棣火冒三丈,随即下令将方孝孺诛十族,除了方孝孺的九族亲属外,还有方孝孺的学生,也遭牵连被杀。方孝孺是明朝的大儒,他的学生很多,所以此次遭牵连被杀的人多达87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