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师长回乡探亲,途中和车夫聊了一路,到家才发现他是自己的父亲

由 廉拥军 发布于 经典

前言
“大禹治水”是家喻户晓的一个神话故事。相传上古时期,中原大地上洪水泛滥,对当时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和影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大禹临危受命,专门负责治理洪水。为了完成任务,治水13年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成为了一桩美谈。
虽然这只是一个神话故事,但是里面表现出的那种大禹治水的精神,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在现实当中,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他因为革命斗争的需要,年仅12岁就去参军,18年来风雨无阻,始终战斗在第一线,从未回过家。当他打了大胜仗回家探亲时,偶遇一个好心的车夫,搭上了他的驴车,结果到家时才发现,这个车夫原来是自己的父亲!

他叫王扶之,陕西人氏,1923年出生于一个穷苦人家。因为家里穷,王扶之只在私塾上过三个月的学,还是父亲求爷爷告奶奶,给他求来的上学机会。王扶之年幼丧母,他跟着父亲和爷爷一起生活,一家子靠给地主务工生活。小小年纪的王扶之,也是地主家的一个放牛娃,尝尽了生活的苦楚。
虽然家里穷,但是王扶之从小就长得比同龄人高,有着陕西汉子的精壮体魄,才12岁时,他就长到了1米6高。当时在陕西延安一带,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活动。战乱年代,王扶之虽然年纪小,但是也见识过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部队。当他看到红军队伍一心为民,从不欺压百姓,甚至还帮穷苦人家挑水担柴扫院子时,王扶之下定决心,要去当红军。

他找到部队,谎报自己已经17岁了,要求加入红军。负责招人的红军干部看他有1米6高,就同意了。就这样,才12岁的王扶之成了一名红军小战士,被分配到工农红军第26军。次年,王扶之就入了党,被分配到“少共营”。这个营里都是一些十几岁的娃娃兵,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大多血气方刚,充满了斗志!
1935年,刘志丹所部在劳山和东北军110师激战。“少共营”200多人负责攻打一个小高地,这些娃娃兵拿着梭镖、大刀片等武器,悍不畏死地向阵地上冲去。当敌人看到冲来的都是些娃娃兵时,不免起了几分轻视之意,用东北话喊道:“都是些小家伙,不成气候。”

在战场上被敌人轻视了,这让王扶之等人很是气愤,他们采取了正面强攻牵制,两侧迂回包抄的战法,一下就冲到了敌人的阵地前。王扶之手持梭镖,直接抵在一个敌人的脖子上,大喊道:“缴枪不杀”,把敌人吓得够呛,直接跪在地上交出了武器。这把缴获而来的枪,也成了王扶之从军以来的第一把枪!
从那以后,王扶之就在红军的队伍里,过上了行军打仗、四海为家的战场生活。因为作战勇敢、表现突出,他很快就在南征北战中脱颖而出,成了红军的一员猛将!王扶之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数十次战役战斗,立下战功无数!

抗美援朝时,王扶之所在部队作为首批入朝参战部队,开拔赴朝了!他先后率部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以及各种阵地作战和反击战。1952年,王扶之已是所部的代理师长了。一天,王扶之所在部队负责坚守临津江阵地,王扶之亲临前线,和参谋们研究制定作战计划。

正当他们研究战况时,突然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王扶之和另外六名同志被埋在了塌陷的山洞里,有四名同志当场牺牲。王扶之和另外两名幸存者,被困在了无水无粮的山洞里,3人在等待救援的同时,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与此同时,外界的志愿军同志们,也正在想方设法寻找他们。人们抱着“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想法,一刻不停地在废墟上搜寻着、挖掘着。正当搜寻陷入困境时,突然,一个战士发现了从一个小洞口里飞出了两只苍蝇。他停下看了看,听到从洞中隐隐约约传来的敲打声,于是立即报告上级,经过数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了被埋的3人!得救后的王扶之,还把苍蝇称为自己的“救命恩人”,从不忍心加害!

1953年,30岁的王扶之回到国内,此时的他,已经是39军5师师长了。王扶之戎马半生,突然空了下来,想到了自己那久久未回的故乡,细细算来,他已经离家18载了,是时候回家看一看了。
说干就干,回乡探亲的报告批下来后,王扶之就迫不及待踏上了回乡的道路。他没有让部队派车送他,也没有带上自己的警卫,一个人就走了。而且他也没有通知家乡的领导干部,因为他知道,一旦他提前通知了,按照“优良传统”,家乡的父母官们一定会劳民伤财地安排招待,这不是他喜欢看到的!

时隔18年,家乡还是记忆中的样子,临近故乡时,王扶之遇到了一个赶着驴车的老乡。好心的老乡搭上了王扶之,两人一路有说有笑,往前走着。看着面前这个穿军装的人,老乡感慨万千,他问了一些部队上打仗的事,然后叹息道:“我也有个儿子,很早就去当红军了,已经18年没有回来了!”
王扶之一听,还宽慰了老人几句。热心的他,还多询问了老人几句,他想回部队后,帮老人打听打听,看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儿子。当老人说出,自己的儿子12岁就有1米6高,12岁时就去当兵了的消息时,王扶之犹如五雷轰顶:难道老人说的人,是自己?但他又不好直接询问。正好此时,驴车已经来到了他从小生活的村庄,老人一看,这个当兵的怎么还跟着自己?于是问道:“你是要去哪里?”王扶之回道:“这是我家,我就到这里,我叫王扶之。”

老人一听,王扶之不是我儿子吗?他仔细端详着王扶之的脸,终于在他脸上,依稀看到了自己儿子当年的影子,老人激动得泣不成声,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站在自己面前,自己却不认识!王扶之也是感慨万千,他没有想到,眼前这个长相异常苍老的老人,竟真的是自己的父亲,自己居然没有认出来,真是不孝!
其实这也不怪他们父子相逢不相识,王扶之少小离家,经过这么多年,音容相貌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他的父亲,一个人生活,要干繁重的农活,受了许多苦,看上去比同龄人要苍老许多,难怪王扶之没有认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