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以前的沙俄,还是一个封建的农奴制国家,领土也不大,位于欧洲,和中国相隔万里之远。到了16世纪后期,沙俄开始不断向东扩张,西伯利亚逐渐落入沙俄的手里,到1632年,也就是明朝末年,沙俄已经扩张到勒拿河流域,并且对黑龙江流域虎视眈眈。因为清朝的崛起,沙俄对清朝还不敢太过放肆,毕竟清朝统治的东北不是西伯利亚那种无人区。
《尼布楚条约》签订的背景
难道沙俄就这样放弃了吗?并不是,如果是那样,就没有后来的冲突。为了入侵黑龙江流域,沙俄专门建造了雅库茨克城,作为入侵中国的主要基地。之后不断有沙俄人渗透到黑龙江流域,收集情报。1643年,一支雅库茨克城军队,共有132人,沿着勒拿河向南行驶,他们的长官为戈洛戈。入侵者越过外兴安岭,进入黑龙江流域,对当地百姓进行残酷的掠夺,被当地人称为“吃人恶魔”。
由于清朝正努力地向中原进军时,一时间无法顾及沙俄的入侵。1644年,清军入关后,战事主要来自关内。直到康熙年间,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终于要解决沙俄入侵东北的问题。东北地区,清朝设置了盛京将军、宁古塔将军、黑龙江将军,管理整个东北,包括如今的外东北。面对沙俄的入侵,清朝多次警告和交涉,依旧无法改变沙俄的行为,康熙帝也认识到只有武力才能解决东北的问题。
雅克萨之战的爆发
在交涉无果后,康熙决定采用武力解决问题。清朝的统治者为康熙,而沙俄的统治者是著名的彼得一世,也就是彼得大帝。两位强者交锋,比的就是对战争的控制和决心,以及智慧。由于沙俄的不断入侵,占领了雅克萨城和尼布楚等地,为了此次战争,康熙派人前去侦查沙俄的军事实力,最终得出只要三千兵力,红衣大炮二十,就能夺取雅克萨城,清军将领是郎坦和彭春。
雅克萨之战前后爆发了两次,1685年,康熙命令彭春前往雅克萨城,击败俄军。清军从瑷珲出发,水陆并进,在彭春的指挥下,1685年5月25日,击败沙俄侵略者,收复雅克萨城。俄军撤到尼布楚,清军加固了雅克萨城后,也回撤。沙俄看到情况后,再次出兵攻打雅克萨,再次夺得此城。康熙大怒,次年再次出兵征讨沙俄侵略者,最后清军包围雅克萨城,使得俄军死伤无数,到1688年彻底结束战争,最终沙俄同意协商解决边境问题。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战争的失败,迫使沙俄不得不重新面对清朝这个强大的对手。最后只能用条约来解决中俄两国东部边界的问题。但条约的签订,并没有那么顺利,1688年,原本计划在沙俄内的色楞格谈判,后来因各种因素,于1689年,改成在尼布楚谈判。俄方代表是戈洛文,中方代表是索额图。由于喀尔喀蒙古北部的西伯利亚地区被噶尔丹占领,导致清朝暂时无法划定中段边界线。
一开始,索额图便提出以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为界,往东地区是属于中国的,往西是沙俄的。沙俄肯定不会同意,而沙俄的要求是以黑龙江为界,清朝更是不可能同意,几番谈判无果。在半个多月的谈判中,双方逐渐亮出自己的底线,清朝最开始的底线是:尼布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的一江一河,皆为中国之地。也就是说整个黑龙江流域,所有支流的经过的地方,必须是中国的。
经过多次剑拔弩张的谈判,双方最终确定了两国东段的边界,以格尔毕齐河,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以南,南方广大领土,黑龙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都是中国领土。作为清朝和沙俄签订的第一个条约,使用的国名是:中国,中国这个国号开始登陆近代史各种条约之中。不过条约并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尼布楚地区并没有收回来,被沙俄占了去。
虽然签订了条约,但沙俄入侵中国的野心并没有放弃,时刻准备着再次入侵,由于在西部问题,沙俄把更多的兵力放在西部,远东地区无法保持大规模的兵力。当时签订条约中,清朝并不知道沙俄在西部面临的状况,在和奥斯曼帝国争夺黑海出海口时,战争激烈,同时也在争夺波罗的海,根本无法做到再和清朝开战,所以拖到后面,不仅清朝急了,沙俄也急了。如果清朝再坚持一下,说不定沙俄真的会以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为界。
当时许多民族在沙俄的统治下,起义不断,他们想要联合清朝代表团,一起抵抗沙俄,特别是喀尔喀蒙古,在面对噶尔丹的东征时,被迫选择进入漠南,而不是西伯利亚,可见民心所向,毕竟和沙俄相比,远东这些民族的文化,和中国的接近,沙俄才是外来的,带来的还是野蛮的掠夺。在谈判期间,沙俄看到这也心惊,在兵力上,清朝是有优势的,还有各民族的支持,军民的结合,让清军处于优势中。
但只有16天,条约就签订了,或许有人认为,双方确定一些边界在哪,然后就可以签订条约了。谈判并不是这样的,首先,己方不会一下子亮出自己的底牌,双方会在试探对方的态度,在边境这种重大的问题上,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如果不是有特别的原因,肯定不会这么急于签订条约,而且也不是天天的谈,有的谈不拢,会隔几天再谈。
清朝为什么这么急签订《尼布楚条约》?
这里就涉及到清朝所面临的局面。早在清朝准备反击沙俄前,康熙刚平定三藩之乱不久,所要面临的局势异常复杂,西有准噶尔汗国,北有沙俄,内还有反清复明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汗国首领噶尔丹来势冲冲。在康熙眼里,准噶尔汗国的问题大于沙俄问题,只因噶尔丹在东征中,推进的非常快,喀尔喀蒙古根本挡不住。
急于签订条约后,康熙就开始对噶尔丹进行军事打击,1690年,签订条约第二年,就开始对噶尔丹进行了三次远征,史称:三征噶尔丹。不过,事情总会有两面,坏的一面,就是准噶尔汗国给清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好的一面,促成了喀尔喀蒙古成了清朝的版图。由于噶尔丹不断对喀尔喀蒙古进行军事打击,占领了大部分领土。
此前的喀尔喀蒙古,只是臣服于清朝,并没有内地官员到此驻守,是属于一个国家的。噶尔丹击败喀尔喀蒙古政权,迫使他们南迁,也就是说,康熙三征噶尔丹时,喀尔喀蒙古政权已经没有了,当康熙三征噶尔丹时,也就是在开疆拓土,在三次军事打击下,噶尔丹死去,清朝不仅收复了整个喀尔喀蒙古,还获得准噶尔汗国一些领土,也直接变成两个国家的接壤。从1690年到1696年,三征噶尔丹宣告结束,清朝获得庞大的领土。
从康熙这么急发动对准噶尔汗国进行军事打击,可以看出,准噶尔汗国已经成了清朝巨大的隐患。虽然准噶尔汗国进攻喀尔喀蒙古,是为了夺得人口和领土,也没想过要和清朝开战。但从一个统治者角度来看,谁也不知道将来的局势会怎么样,将威胁扼杀在摇篮里才是最好的结局。但急于签订条约,也丧失了贝加尔湖和勒拿河为界的以东庞大领土,实在是一种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