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施杰:用金钥匙为贫困生打开一扇门

今年春节前一天,在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的孙安龙给母校东南大学的老师施杰打了个电话,汇报自己的近况:“参与单位光伏发电业务的并购投资、项目管理、市场开拓等工作,在昆明买了新房,还帮父母在老家盖了新房。”

听着电话那头高兴的声音,施杰的眼眶有些湿润,他在工作日记上写下:“重会时,孩子们洗尽铅华、溢彩鎏金,我依旧端静安素、洁白一身,守望、期待·····”

2011年,孙安龙从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雄块村考进东南大学。雄块村是贫困村,孙安龙家则是最贫困的一户。一家四口,父母务农,姐姐是一级残疾,家里平时种点玉米、红薯,喂两头猪,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开学后不久,他便和同学来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公室申请助学贷款。

身为中心老师的施杰负责学生资助工作的全面落实,他详细介绍了助学贷款的相关政策和申请流程,逐一讲解申请表的填法,并不时提醒学生们要填写仔细,不懂就问。

孙安龙回忆道,“每当我碰到不会填的地方,就举手示意施老师,他总是快速跑到我这边并给与耐心解答。”

“一纸规范、一份资助”是施杰的首要任务。面对因为家庭困难而想要放弃考研梦想的学生,他坚定地说:“放心追梦吧,学校不会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有困难就告诉我,我帮你解决!”

工作中施杰注意到,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仅有物质上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他们也有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校期间,孙安龙组建了“缘梦彩云”支教协会,想要回馈社会,却遭到怀疑和误解,让他一度丧失信心。得知这一情况后,施杰耐心教导他直面问题,不断反思和总结让工作更加规范化。

在施杰的鼓励和支持下,孙安龙参与的“彝良县仙马小学解决饮水问题”公益项目,让412个学生实现了“饮水自由”,他也先后获得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青春励志奖、东南大学最具影响力毕业生等荣誉。

为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施杰和同事制定打造了“金钥匙”计划,开设街舞、吉他、口琴等兴趣培养课程,PS、视频等技能培训课程,英语口语、听力等学习辅导课程,自我成长计划等心理帮扶课程,阳光夏令营、读书沙龙等创新实践以及各类高雅艺术欣赏等文化活动,搭建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平台。该计划累计开课79次,超过2300人次前往听课。

“因为‘金钥匙’我解锁了很多新技能。”2020届毕业生左恺仙开心地表示,“受疫情影响,刚开始找工作并不顺利。没想到旁听到有关PS技术的课程,在面试过程中助了我‘一臂之力’,最终被心仪公司顺利录用。”

陪伴是给与孩子们成长中精神需求的另一种方式。

每年寒假,学校有几十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各种原因只能留校过年。为了让他们能够过上一个有“年”味的春节,从2006年开始,施杰自愿留校陪过除夕,精心准备了创意饺子宴、文艺表演、球类比赛等各类活动,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和家里一样的浓浓温情。

来自西藏的2013级学生格桑连续两年留校过年。格桑说:“施老师陪我们一起贴春联、吃年夜饭。我坐在施老师的旁边,听他讲学长学姐们的故事,感觉就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唠家常。”

健全制度才能根本保障学生资助工作的长久性。自2004年起,施杰一直坚守在学生资助管理与服务的岗位上,十几年来,他通过反复摸索,构建了“四措四准”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即指标体系科学化保障资助对象精准、信息手段智能化保障资助力度精准、统筹规划系统化保障资助分配精准、项目设计人性化保障资助需求精准。

他还参与制定和完善了《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等十余项规章制度,搭建奖助学金评定、勤工助学管理等多个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使所有资助业务均可在学工系统中办理,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

2016年,施杰和同事们又针对《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组成团队多次到兄弟高校调研,反复在学生中抽样调查,历时一年多时间,终于完成《东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的修订。

办法重点增加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数据收集(包括家庭总收入、支出情况、赡养老人情况、家庭总人数等详细数据)的指导意见,结合市最低工资标准,用公式计算得出困难系数,再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消费情况确定学生的贫困等级,通过定量分析的办法,确保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更加科学。

在落实政策中,怎样保证应该资助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成了施杰最大的“攻坚难题”。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会通过学生上交的材料确定资助名单。但施杰认为,光从表格上看不出学生的真实家庭情况,必须多去实地家访。

出身在教师家庭,但医学院2016级本硕连读学生王斐(化名)却递出了一张助学金申请。

施杰决定利用寒假去实地考察。经过几个小时的路程颠簸,在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一栋简陋的2层小楼里,施杰见到了王斐和他的父亲。

让人吃惊的是,王爸爸躺在床上,四肢不能动弹,完全丧失语言功能。原来,王斐父母早年离异,读高中时父亲又突发脑血栓,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的病退工资。

家访中的所见所闻,让施杰感觉到资助育人工作责任重大。回到学校后,施杰按照程序将王斐的资助等级进行了上调。王斐们的例子有很多,为进一步落实精准资助,他决定定期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访工作,走访地方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探索在“家校连动”基础上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资助的创新举措。

目前,施杰所在的团队家访足迹已经踏遍新疆、吉林、宁夏、四川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势必将关爱送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学子手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26 字。

转载请注明: 东南大学施杰:用金钥匙为贫困生打开一扇门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