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夷陵之战蜀汉惨败,曹丕为何不趁势灭蜀,反而进攻刚刚取胜的东吴

由 夏侯依丝 发布于 经典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以“为关羽复仇”为名,实为重夺荆州,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夷陵之战爆发。然而,此战不仅没能夺回荆州,反而遭遇惨败,刘备仓皇逃回益州,东吴本欲追击,奈何曹丕突然率军南下,这才不得不放弃追击,掉头迎击曹军。那么曹丕为何不趁势攻灭惨败的蜀汉,而要进攻刚刚取得大胜的东吴呢?


原因之一:曹丕南下并非想要灭国,而是为了夺取荆州

夷陵之战爆发之时,北方的曹魏刚刚经历了一场剧烈动荡,此时的曹丕刚刚稳定内部,根本无力发动一场灭国之战,这也是其为何长期按兵不动的主要原因,他的战略目标只是为了夺取荆州,从而为未来南下做好准备。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于该年正月病逝,其子曹丕继位魏王。同年十月,曹丕迫使汉献帝禅位,曹丕篡汉称帝,是为魏文帝,汉朝至此灭亡。正如《晋书·宣帝纪》中所说“魏武薨于洛阳,朝野危惧”,雄踞北方的曹魏,在曹操病逝、曹丕篡汉之后,发生了剧烈动荡,臧霸所部和青州兵的擅自离去,便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此后,曹丕逐步将军中的骨干替换成了曹仁、曹休、曹真、夏侯尚等,曹丕这才算坐稳了位置。不过,就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张掖郡人张进挟持太守在酒泉反叛,到了黄初二年(221年)十一月,治元多、卢水、封赏等诸胡又在河西作乱,虽然这两次叛乱均被曹真平定,但足见曹魏的动荡。


因此,当夷陵之战爆发之时,由于曹魏内部尚不稳定,曹丕实际能够动用的军队并不多,因此他一开始就没有打算灭掉哪国,目标仍是为了争夺荆州,从而为将来南下做准备,这点从其之后的进攻,以及曹丕亲自坐镇南阳便可看出。因此,荆州最后落入谁的手中,谁便是曹丕进攻的对象。

原因之二:主力军队已经东移,临时调整根本来不及

赤壁之战后,曹操见南下无望,此后便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西北,因而从建安十六年(211年)开始,曹军主力便来回折返于西凉和中原两线。


尤其是汉中之战以后,曹魏其中一支主力便始终驻扎在陈仓、长安一线,其中曹真都督雍州及凉州诸军事,张郃则坐镇陈仓一线,而曹操去世之后夏侯尚又带着中原之兵护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安葬。

而当夷陵之战爆发之后,曹丕便已经开始将各路军马向东线集结,因而当曹丕进攻东吴时,驻守西线的曹真、张郃和护送灵柩的夏侯尚,以及曹休、曹仁、张辽等主力战将全部出现在了战场,可见彼时的曹军主力已经东移。


夷陵之战持续时间虽长,但基本以对峙为主,最终决战的爆发极为迅速,在信息流通不畅的古代,当曹丕得知刘备兵败,再想在西线集结大军进攻蜀汉,这是不现实的。更何况,曹丕也担心东吴趁势灭了蜀汉,倒是双方南北对峙,自己的优势将荡然无存,因此他必须要拖一拖东吴的后腿。

原因之三:蜀汉主力虽然惨败,但魏延军团仍驻守汉中

自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封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之后,魏延便率领军队长期坐镇汉中,在他的经营之下,蜀军在汉中的防线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我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汉由于特殊的地理因素,想要调集大军进攻,通常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从荆州南郡西进,要么从西线攻占汉中进而南下。如今荆州已经落入东吴手中,曹魏想要灭掉蜀汉,就必须将军队集结于西线,夺取汉中后再谋取益州。

然而,夷陵之战爆发时,刘备虽然征调了蜀汉主力,但驻守汉中的魏延军团,却并没有随从出征,目的便是防范曹魏趁机夺取汉中。而在魏延的长期经营之下,曹魏方面想要夺取汉中,其实并不容易,至少短期内根本无法做到。


因此,在汉中的魏延军团仍然留守的情况下,曹丕根本没有必要重新调整部署,再调集军队去从西线进攻汉中,进而谋取益州。

原因之四:攻蜀极可能促成孙刘联盟,攻吴则不存在这层因素

夷陵之战后,蜀国的确遭受了重创,但也正因如此,如果曹魏悍然发动灭蜀之战,蜀国在无法抵抗的情况下,极可能摒弃前嫌重新与吴国结盟。


而对于东吴来说,孙权只要不是傻子,就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曹魏去灭掉吴国,一旦曹魏战略重心移向西线,即使蜀汉不主动求和结盟,东吴也肯定会趁机北上。事实也是如此,同年十二月孙权便主动派人前往白帝城求和,蜀、吴两国重新通好。因此,只要曹魏进攻蜀汉,便极可能要面临两线作战的难题,这是曹丕不愿看到的。

而如果进攻东吴,蜀汉由于关羽死于东吴之手,再加上刚刚遭遇夷陵惨败,再加上从战略全局考虑,蜀汉也不希望看到一个更加强大的吴国,因此根本不会出兵救援吴国。事实上也是如此,当东吴初期遭遇进攻,局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蜀汉根本没有出兵相救。


如上所述,个人认为正是由于以上四点原因,才使得曹丕最终对东吴发动了进攻,而没有趁势进攻蜀汉。至于曹丕被孙权欺骗,一怒之下进攻东吴,那不过是个开战的借口罢了。事实上,如果不是曹军突遭瘟疫,曹魏很可能在此战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