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肇始于东汉,到魏晋时期达到鼎盛。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三国、魏晋时期,门阀的身份便是官位和富贵的保证,即使是皇帝老儿也得让士族们三分。在所有士族中,又尤其以弘农杨氏最为尊贵,几乎与另一大名门——汝南袁氏并驾齐驱,都是当时士林的领袖。除了弘农杨氏,还有颍川荀氏、陈氏以及河内司马氏等高级门阀。他们都是曹魏政权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奸雄曹操治下,曾出现了两大顶级人才,其一是弘农杨氏出身的杨修,另一个是河内司马氏出身司马懿。虽然两人皆才华横溢,但是在曹操眼中,两人皆有致命缺陷。以杨修来说,他恃才放旷,喜欢通过折辱君主来显示自己的才能;而司马懿心思深沉,鹰顾狼视、野心勃勃、残忍阴鸷,对曹操也是阳奉阴违。
按照常理,曹操应该会杀司马懿,毕竟他不仅有篡夺政权之心,也有篡夺政权之能;而杨修呢?他不过只是一介文人,喜欢耍耍嘴皮子。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曹操却杀了杨修,却反而留了司马懿一命。作为一个雄猜之主,曹操为何会留下司马懿这一隐患呢?
首先,从杨修来看。
杨修所出身的弘农杨氏,在汉朝四世三公,是朝廷的铁杆支持者。以杨修的父亲杨彪为例,董卓乱政时,唯有他敢于和这位大逆贼据理力争;汉献帝东迁许都时,也是杨彪不顾生命危险,持节护佑天子。到了许都,杨彪屡次与对汉帝不恭的曹操发生冲突,还曾下过监狱。其后,杨彪见汉室衰微,于是谎称有足疾,不问世事。
杨彪隐退后,其子杨修在曹操手下任事。从其作为来看,杨修不仅仅只有小聪明,他辅佐曹操处理军国大事,无论是内外、大小事务,都合曹操心意。因此,曹操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很好的。
但是,杨修似乎继承了弘农杨氏亲汉的家族传统,因此在努力做事的同时,多次找曹操的不痛快。杨修为人聪明,很会揣摩曹操的内心,比如曹操在新修的相府大门写下个“活”字,杨修令将门改小;曹操在酥饼盒子上写了“一盒酥”,杨修遂打开分给众人;揭穿“梦中杀人”事件;“密告曹丕”事件;“教植杀门吏”事件等等。
作为人臣,杨修在揣摩到曹操的举动后,本应缄口不言、看破不说破。但是在其“亲汉”心理的刺激下,杨修却总将曹操心里的想法大肆宣扬,让曹操下不来台。顾忌于杨修高门贵族的身份,曹操一时间还不敢杀他。
但在汉中之战时,曹操与刘备作战不利,不仅感叹出“鸡肋”二字。杨修听了后,很快便猜出了曹操意图退兵的想法。于是,他再次卖弄聪明,将曹操的退兵之意在军中大肆宣扬,最终动摇军心。这一次,曹操再也容不下杨修,将他推出辕门斩首。
杨修之所以被杀,主要犯下了曹操两条大忌:其一,杨修以及其家族亲近汉朝,与自己是政敌。曹操身边第一谋士——荀彧,因亲汉而被逼死,更何况是与曹操不甚亲近的杨修;其二,杨修喜欢揣摩曹操心理,而且还大肆宣扬,用以显示自己的能耐。杨修的行为,即使是刘备都不可能容忍,更何况阴刻的曹操。
其次,从司马懿来看
曹操对司马懿的初始印象并不好。首先,面对曹操的征召,司马懿一开始选择了装病,而且被曹操识破。其后,目光如炬的曹操又从司马懿的面相中看出了他的野心,因此他曾评价司马懿:
“此人鹰顾狼视”“非人臣,必预汝家事”。
为了敲打司马懿,曹操曾明确威胁他:“若敢作奸犯科,必不饶他!”
话虽如此,曹操却并不是太敢动司马懿。这是因为河内司马氏和颍川诸豪族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颍川豪族是曹魏的基本盘,很多颍川人都在曹魏担当高官,比如荀彧、荀攸、钟繇、陈群等人,都是曹魏的重臣。相对于司马懿,杨修出身关中,与颍川派系关系并不是那么紧密。
如果因为司马懿有野心的苗头就将其诛杀,颍川豪族必然感到恐慌。毕竟,荀彧、荀攸、陈群这些人,哪个不比当时的司马懿强?司马懿能被杀,自己自然也有危险。
面对曹操的威逼,司马懿非常识相,并尽心为曹操工作,尽量消除曹操的戒心。由于司马懿善于谋略,因此总能在最好的时机,给曹操进献最好的建议。例如关羽围攻樊城,司马懿便多次建谋,最终解除襄樊之围,还顺便干掉了此前威震华夏的关羽。
司马懿的韬光养晦,最终取得了奇效。曹操对司马懿由怀疑变成了欣赏甚至信任,连最后的丧事也要司马懿来操办。其后,司马懿历事曹丕和曹叡,立下了很大功勋。在当时人看来,司马懿乃是忠臣的代表,甚至与诸葛亮并称为“二相”。
正是因为如此,在后来的高平陵之变中,朝臣们才选择相信司马懿。谁知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终于露出了野心家的狰狞面目。他夷灭曹爽三族,其血腥与残暴让人震撼,甚至让一直支持他的老臣蒋济惊惧、愧疚而死。其后,司马懿又大权独揽,奠定了西晋代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