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关于长平之战双方参战兵力和伤亡数据,目前普遍的看法是秦国60万,伤亡25万,赵国45万,伤亡5万,40万被活埋。

一直以来,我是对这些数字抱有很大怀疑的,特别是双方参战兵力。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战国时期天天在打仗,而我们从《史记》等史书中看到的动不动就是数十万军队,动不动就是全歼数十万人,战国哪来的那么多人?

也许大家对长平之战秦国60万人还能接受,但是根据《史记》记载,长平之战次年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打赵国,秦昭襄王想让白起为主帅,白起回复了一段话:

“长平之事,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今王发军,虽倍其前,臣料想赵国守备,亦以十倍矣。”

重点是“今王发军,虽倍其前”,按照白起的说法,这次攻打赵国的秦军人数是长平之战的两倍,也就是说120万人!而赵国十倍的防守人数,那不是450万人?难道战国的人口像韭菜一样,割完明年就能长出来?

因为没有准确史料记载,我们对战国时期各国人口并没有确切的认知,但是西汉初年全国人口仅1500万,虽然经历了秦末乱世和楚汉相争,但是战国时期打的仗可一点不比这时候少,因此就算战国时期人口比之西汉初年有增加,也不会多于2000万。七国人口总共2000万,平均下来一国人口还不到300万。秦国、齐国、楚国是大国,人口稍多,韩赵魏燕人口较少,假设秦国有500万人,占1/4人口,已经是上限。以每户5口人,每户出一壮丁参军,极限可养100万的军队。但是别忘了,一国之根本不是军事,而是耕种,如果家中壮丁都出去打仗了,田地就都荒废了,没了粮食收成,国家怎么支撑,所以通常会三户或者五户抽一丁,那样军队人数就在30万左右了。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另外“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事行动必须有强大的后勤支撑。我军在淮海战役时出动总兵力60万人,但是后勤保障的支前民夫达到500余万人,将近10个人保障1个人。战国时期的后勤保障能力肯定不如解放战争时期,如果按照10人保障1人,出动60万军队就要有600万人保障,这是不可能的。

因此大胆猜测,史书中记载的各国参战兵力其实包含了后勤保障人员,60万秦军中应该只有数万秦军主力,其他数十万都是保障人员,赵国这边军力也仅仅是数万,这就和《史记》中记载,白起仅仅用了2.5万余人就包围了赵军,用5000人就断了赵军粮道比较契合了。

总结来说,长平之战双方总参战兵力100余万包含了后勤人员,实际参战兵力均在数万之余,因此惨烈的长平之战后的次年,秦国还有能力组织大军攻赵,赵国也有能力坚守待援打反击,还能在北方抵御匈奴入侵。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060 字。

转载请注明: 长平之战,赵军战斗伤亡不大,而胜利方秦军为何损失近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