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被冤下狱,为什么朝中大臣无人求情,只有几个平民为他喊冤!
袁崇焕下狱后,先是被关在锦衣卫北镇抚司,后因祖大寿东溃,待遇变好,转移到刑部。崇祯命锦衣卫都指挥刘侨负责查办此案。刘侨奉命之后,先提审原兵部尚书王洽,王洽把他和袁崇焕往来书信一齐交出,但矢口否认和袁崇焕同谋斩杀毛文龙及同后金议和的罪名。刘侨转而审问袁崇焕,袁崇焕倒很痛快,把干系都一人担了下来,说和王洽无关。
袁崇焕交代,斩帅一事,是钱龙锡和王洽频频写书信给他,就如何处理毛文龙交换意见,他认为如果毛文龙能乖乖的接受节制,一切好说,如果拒不接受,他会使用断然措施,后来在双岛用尚方剑杀毛文龙是他一人所为,与钱王二人无关。至于与后金议和,是他主动与钱王二人商议,而二人并未明确同意。
汉语文化,博大精深,有些词汇沿用千年至今,但古今意义却大不相同。比如“锻炼”是现在人们经常怪在嘴上的一个词语。吃饱喝足,出去锻炼锻炼,意指活动身体。但在古代,锻炼却另有所指,它和活动身体毫不相关,而是和案件有关,往往又是冤案。是指一个人本来无罪,但有些人出于某种需要,多方捏造、罗织罪名,把无罪变为有罪的这么一个过程。就像铁匠打铁,无论多么坚硬的钢铁,在熊熊烈焰之下,经铁匠高举数十斤的铁锤狠命打砸,终会软化成型。
袁崇焕案就是如此,中间出现了诸多蹊跷诡异之事。崇祯二年腊月初十,袁崇焕被逮后第十天,巡城御史史范拿住一人,据称是山西人张思栋,随身暗带火刀火石潜入京师粮仓,行迹甚是可疑。经审讯,供称是受袁崇焕家人周彪指使,因家主被拿,心怀不忿,身带引火之物潜入粮仓重地,意图纵火烧粮。负责掌管粮仓的仓场尚书孙居相上报朝廷,崇祯命锦衣卫严加审问,务得真情。
又一天,京师巡捕营抓住一名木工,报称是袁崇焕派来的奸细,崇祯传旨命严加打问,巡捕营将这名木工奸细奉旨移交锦衣卫。锦衣卫指挥李若琏负责审问。李若琏是崇祯元年的武进士,在初步了解案情之后,感到不解。问原来捉拿住木工的巡捕营人员说“袁崇焕原先督师辽东,他在北京照例有常驻办事的差官,怎么用一名木匠作为奸细?”巡捕营一口咬定,木匠就是奸细。于是,李若琏亲自提审,木匠招供“袁督师修盖衙门,戴方巾,穿白绫袍。知我常在京中,遂差打听京中有多少人马。欲起手反叛”。
李若琏还是不信,再三询问,并说只要他如实招来。就不用刑。木匠的精神瞬间奔溃,嚎啕大哭,说他本是山西人,在北京做木工,从未到过辽东,更没有见过什么圆督师、扁督师,大街之上,无端被巡捕营缉拿,并交代他如此这般讲述,如敢违抗,立时用夹棍夹死。
李若琏记录下来,如实上报。崇祯传旨,让刘侨复审,刘侨审问之后,很快上报说木匠确属奸细。几天之后,木匠被处决。李若琏因失察之罪,降两级,赶出锦衣卫回原来所在卫所。虽然被处分,李若琏却不在乎,说他不能用无辜性命博取官职。几年后,又被召回锦衣卫,崇祯十七年,死于李自成入京。
几天后,江西道御史曹永祚据称拿住七名奸细,为首的叫刘文瑞。供称是奉袁崇焕之命,持其亲笔信要交与后金,约定里应外合,打破北京城。第二天,崇祯命众文武进行会审,上午辰时(7-9点)大臣们聚集朝堂,左等右等,也不见那七位奸细,后来听说七人早已逃脱。众人纷纷惊异不已,试想锦衣卫衙门是什么所在?别说区区七名奸细,就是七十名、七百名也插翅难逃难。其中究竟有何奥妙,不得而知。
袁崇焕平台被拿,三天之后即有祖大寿之变,朝野震惊。崇祯皇帝大失面子。待到四城收复,后金军完全退出内地,局势才正式稳定下来。期间兵戈扰攘,危机重重,在辽军二次入关勤王之后,袁崇焕好像已经被人遗忘。好像都在等待最后的裁决,而紫禁城中的崇祯皇帝也在等待。
在辽东关外,不断有官绅军民来到山海关求见孙承宗,联名上书为袁崇焕申雪冤枉,辽军将领,自祖大寿开始,纷纷请求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孙承宗好言安慰,说皇上明照万里,自有圣裁,尔等勿忧。北京城中,万马齐喑,朝中并没有什么重臣为袁崇焕保本。倒有几位小人物冒死上书。有一位身份不详的何之璧,带着全家四十多口跪在皇城前请愿,自愿以全家性命为袁崇焕坐牢。
崇祯二年十二月,袁崇焕的门客布衣程本直,上书崇祯,力陈袁崇焕身遭不白之冤,请求皇帝按照处理宣府总兵侯世禄的例子,释放袁崇焕出狱,责其戴罪立功。在最后,程本直说他与袁崇焕生平意气,豪杰相许。崇焕冤死,义不独生。请求崇祯和袁崇焕一齐斩于闹市。则袁崇焕不失为忠,程本直不失为义。他与袁崇焕虽然蒙冤地下,但含笑有余荣矣!
程本直不知何许人也,自称布衣,想必没有功名。在袁崇焕声名鹊起之后,仰慕其名,前去相投,袁崇焕开始三次都避而不见,后被他的诚意感动,收为门客。收复四城,虽说是各路援兵共同作战,但祖大寿、马世龙统率的五万辽军是绝对主力,明朝其他部队只是配合作战,天下有目共睹。随后,宫中传出消息,说崇祯得知辽军浴血奋战,一举收复四城,大为高兴,对身边人讲“看来守辽还是非袁蛮子不可”!此言一出,朝野纷纷猜测,似乎袁崇焕的命运又有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