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崇焕被磔死来看,就能分析出崇祯皇帝性格有个致命的缺点
天启七年即天聪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在紫禁城乾清宫死去,大明王朝由天启帝的五弟朱由检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崇祯皇帝一上台就要整顿朝纲,在内廷中他惩治阉党、重新组织内阁,又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即便是这样崇祯皇帝也没能阻挡明朝的灭亡。
明朝之所以灭亡,和崇祯皇帝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崇祯皇帝性格多疑,对身边的人基本上不相信,据史料记载:“崇祯皇帝在位期间,换了11位刑部尚书、14位兵部尚书、斩首的总督7人,杀死了11个巡抚,还逼死了1个巡抚”,明朝后期,很多将领宁远投靠清朝?也不愿意坐以待毙被杀,今天咱们就举一个袁崇焕被冤杀的案例,来分析崇祯皇帝身上致命的弱点。
袁崇焕在山海关担任辽东官职的时候,明朝丢城失地,败报频传——明朝先失抚顺、清河、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广宁、义州,还有萨尔浒大败,上下沮丧,局势危急。《明史》记载“自辽左军兴,明朝总兵阵亡者凡14员:抚顺则张承胤,萨尔浒之战则杜松、刘廷、王宣、赵梦麟,开原则马林,沈阳则贺世贤、尤世功,浑河则童仲揆、陈策,辽阳则杨宗业、梁仲善,广宁则刘渠、祁秉忠。”
还有因战败自裁的总兵李如柏,还有辽东经略、巡抚杨镐、袁应泰、熊廷弼、王化贞因此被杀,或北自尽。《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可谓谈辽色变:“时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肭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
袁崇焕出任关外,要到前屯卫安置失业的辽人,《明史·袁崇焕传》记载:“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人城,将土莫不壮其胆。”后明辽东总兵高第下令尽撤山海关外右屯、大凌河、锦州、松山、杏山、塔山、宁远、前屯等八城军民到山海关内,唯独宁前道袁崇焕坚决拒撤,他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
袁崇焕杀东江总兵毛文龙,虽然有越制之失,但梁启超在《袁督师传》中说道:“夫以举国不能杀、不敢杀之人,而督师毅然而去之,若缚一鸡而探一彀也。指挥若定,声色不惊。呜呼,非天下之大勇,其孰能与之斯?”袁崇焕既有虎豹在山的气势,又有飞龙腾空的雄风。他在北京保卫战当中,身先士卒,进行拼杀,矢林镞雨,马颈相交。他在魏忠贤当权、阉党专政的恶劣政治局面下,对朝廷向关外派太监监军的决定,竟然上疏,表示反对。
崇祯皇帝的性格为:刚愎暴戾
《明史·刑法志》规定:死刑有二:一是斩,二是绞。袁崇焕之所以被磔死,主要和崇祯皇帝的性格有关系,袁崇焕孤耿廉直品格与崇祯皇帝刚愎暴戾的性格矛盾,袁崇焕品格具有两极性:一极为忠君,另一极为个性;二者既相统一,又相对撞。袁崇焕35岁中进士前受到系统的儒家教育,以纲常伦理作为思想与行为的规范。
崇祯皇帝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
崇祯皇帝5岁的时候生母就去世了,从小崇祯对生母就没有什么印象,泰昌帝朱常洛登基以后,特别宠爱两个姓李的选侍,人称“东李”、“西李”,朱由检丧母以后,有“西李”抚养,当时西李已经抚养朱由校,西李明白朱由校为皇长子,可能继承皇位,西李对待他们兄弟,自然亲疏有别。
后来,西李生了一个女儿,朱由检由东李来抚养。东李选侍对朱由检很好,这让朱由检心里感到一些平复,然而好景不长,东李选侍在残酷的后宫中,长期阴郁,心情很坏,久郁成疾,不治而死。这对朱由检幼小的心灵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崇祯皇帝的幼年非常的悲凉、很凄苦。生母很早去世,第一个养母对他不好,第二养母虽然对他慈爱但不久就病死,这样的童年经历对崇祯皇帝的性格形成了很大的影响,他工于心计、孤僻、刚愎、多疑等性格特别。
朱由检特别有心计。《崇祯长编》记载:“帝初虑不为忠贤所容,深自韬晦,常称病不朝。”就是说,在信王府邸的时候,为了躲避魏忠贤的注意,他经常装出身体有病、与世无争的样子,尽量不去上朝。他常“六不”,郑达《野史无文》记载“衣冠不整,不见内侍,坐不倚侧,目不旁视,不疾言,不苟笑。”天启皇帝病危,朱由检担惊受怕,忧心忡忡。他进宫时带着干粮、炒米,不吃宫中一粒米,不喝宫中一口水,对宫中的一切保持高度警惕。夜晚,他秉烛独坐警戒不测。
总结:崇祯皇帝刚愎暴戾的性格,和他从小出生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杀袁崇焕,崇祯皇帝自以为很聪明,其实干了一件蠢事,《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李自成攻破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把他的性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崇祯皇帝亲手用宝剑砍伤了自己的女儿,砍死自己的妃子,也能看出他性格的残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