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今看世界
五胡乱华的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这里说的“胡人”,原指长城以北的游牧族群。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对北方和西方的外族人的泛称。
很多人不太愿意主动关注五胡乱华这段历史,虽然,后人给其的评价不算太差,至少,在民族融合这一块。不过,就这个结果所付出的某种程度上的代价而言,也许是过于昂贵了些。
历史总是会反复说着一些故事,就如现在某些地区的纷争一样,1000多年前的中原,就等于是个战事集中区。西晋在八王之乱后,已经无力再对天下发号施令了,于是,窥视中原良久的外族(夷),纷纷入土中原,大家都想成为这里的主人。
就如本性使然,非我族类,定当除之,当时,虽然有一些汉人随着这晋室王朝南迁,不过留下的还是绝大部分。他们后来的遭遇,不需要太多挑明,就是一个“惨”字了得。屠杀,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这是战争中最好的宣告胜利的方式。或被俘后做苦力,等于是当成工具,其实,这更是一种变相的折磨。
但是,对于妇人而言,她们可以说是战争中最大的受害群体。这些人一般不会被砍了脑袋,她们会被当战利品,被获胜者侵占,或者作为奖品,犒劳将士。其中原因不需多说,父系社会开始后,这女子的地位不光是一落千丈,而且,还成了男子眼中可以随心所欲的某种“物”了。
到了战争时,更是表现得最为直接,尤其对于俘虏,甚至,有时还不如那牛羊来的珍贵。这边就有个统计数据,说那时该地的人口战前是2000万,到了战后就成400万,指汉人。青壮男子除了命丧沙场,很多是死于非命,余者就是苦工。女子呢,姿容好些,有些文化的,会被统一登记,然后,按需分配。
这该如何理解?
不管哪个朝代,人口还是第一要素,尤其对于当时的这些胡人来说。所以,这些被记录在册的女子们,就像生产资料般,被当时的当权者赐给了王公子弟,当然,她们的地位就是个“侍妾”。
也许是这段历史本来就混乱,后来,居然有皇帝,其母亲就是这些“侍妾”中的一员,如果按照中原的正统文化而言,这明明就是胡来嘛,“罪人之后”的儿子还能做皇帝?
这里,先来读一个小故事。
当年,西魏攻陷南梁,于是,这10多万的平民百姓就被押往了长安,其中,就有位女子名李娥姿。当时还不是皇帝的西魏权臣宇文泰,觉得此女子长得不错,就将她送给了自己的第四个儿子宇文邕。
自此,李娥姿命运转折了。她很是得宠,连着生两个儿子。先是自己的夫君做了皇帝,然后,是自己的儿子又做了皇帝。不过,好景也不长,这杨家人势力大了,统一了天下,这位太帝太后出家做了尼姑。
也许有人会评价:她的境遇不错,虽然被俘,好歹强于他人,自己的儿子还成了皇帝。甚至,还说:她的儿子能成为皇帝,是因为这个宇文邕就是庶生,所以,不避讳这个嫡庶差异。
其实,看看她后来的法号“常悲”,应该可以读出些其它的意思。背井离乡,而且还是低人几等的身份,最后落得以姿色伺人。她想要生存,只能靠自己努力,先是美貌,然后是子嗣,和其它无关。
其实,她应是那众多“侍妾”中,靠了几份运气,且更多的则是自己的把握,才让自己有了落脚之地。她也不是个案,她的大儿子宇文赟,身边也有位类似的侍妾,说是专门服侍其的鞋袜的女子。
这位后来的宣帝,还没迎娶正妻进门,就和这位侍妾有了儿子,还是长子,就是后来的北周静帝宇文阐。这二人的故事,只能说是那个时期的“异数”。
从这结果来看,好似她们都沦为了生娃的工具。其实,她们起初只不过是供这些子弟们“消遣”罢了。其实,再看看那个时期的一些做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人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最大后宫的第一人,后赵石虎。他按照女子的年龄划分,不分其婚否,一律纳进后宫,一个皇宫还装不下,分了三处地方。不过,他对于战俘的态度,没有男女之分,一律都是坑杀。
这些被俘的女子,其实,在胜利者的眼中,已经没有了什么血统的高贵之分,不过就是用来伺候自己的工具而已。不要以为这些胡人不看重本族的血统纯正,这些俘虏后代的命运大抵和自己的母亲差不多,也不过是主人的财产罢了。
看这鲜卑和汉族的通婚,还是因为某位皇帝喜欢这汉文化,才有的结果,而且,还是强制执行的结果。国家都亡了,还有谁能护着这些女子们呢,最终,这一切都得听他人摆布,包括生自己的孩子。
参考资料:
【《晋书》、《五胡乱华及其历史作用》、《中国文化史:血沃大地 文化融合》】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