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6月,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东线战场发起大规模攻势。经过十几天的进攻,很快突破敌人数道防线,将敌人赶到三八线以南。
志愿军西线部队也做好了突破三八线的战斗准备,第三十九军一一六师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全歼驻守高旺山的英军皇家二十九旅。上级决定,由三四七团一营三连做主攻,一排为三连的突击队。
战前,一一六师师长张峰为了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情况,亲自下达命令:特派一名经验丰富的侦察英雄——师侦察连连长刘盛兴,来到前沿阵地;另由三连一排派出一支小分队,配合刘盛兴去敌人阵地捉个“舌头”回来。张峰再三强调,这次行动捉到的必须是一名军官才行。
一排指战员经过了半年的夜间作战,对敌人的布雷区域巳掌握得十分清楚,行动上比较有把握。不过,一排负有保护刘盛兴这位侦察英雄的责任,为了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避免让刘盛兴在行动中遇到伤害,一排长提出应对他的行动作出适当的限制。
出发之前,小分队在张峰面前约法三章:在与敌人遭遇之前和战斗结束之后的一切行动,刘盛兴连长要听从一排的安排;战斗一旦打响直至结束,一排则无条件地服从刘盛兴的指挥。
夜里,小分队向敌人阵地摸去,借着月色仰望着高旺山,只见一切模糊不清。忽然,敌人的探照灯向山脚下照射,忽东忽西地来回探照,队员们立即判断出是敌人在毫无目标地执行值班任务,并没有发现他们。
志愿军小分队却借着探照灯射出的光线,将敌人的阵地看得非常清楚。当探照灯停止照射后,小分队悄然摸到敌人的铁丝网下。这些铁丝网实际上是用整捆垛起来的一道铁墙。战士们凭着经验选择一处无雷区域隐蔽起来,仔细观察敌人的动静。
侦察英雄刘盛兴简直就象一位老猎人,屏住呼吸在寻找可能出现猎物的地点。
大约11点钟,“猎物”终于出现了,只见十几个英军士兵扛着卡宾枪和一挺机枪走下山来。“猎人”向队员们摇头示意——猎物太小,不要轻举妄动,于是众人便继续等待。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这队敌人巡逻完毕,返回其驻地。接下来便是一片寂静。
在0点之前,又有一队敌巡逻兵走下山,前面有一名似乎军官模样的人,手中没持武器,其他敌人均持有武器。
这次“猎人”满意了,等敌人走下山后,小分队便尾随而下,走到一处对他们作战有利的地形埋伏起来。
过了一会,敌人返回到小分队附近,小分队便一起开火射向敌人。敌军官应声倒地,其他敌人没被打死的拼命向山上逃去。
小分队将那个敌军官的手枪缴下之后便给他包扎伤口,又用一颗子弹击伤了他的左小腿,使之无法逃遁。队员们背着“舌头”寻一处炸弹坑刚隐蔽起来,敌人的炮火便猛烈地射向志愿军阵地。
被俘的敌军官向小分队示意要吸烟,战士汪韶彬正好随身携带着一支中华牌香烟,便点着之后送到他嘴边。
俘虏美滋滋地吸完烟后,张开双臂示意队员们搀扶他行走。战士们很高兴,小声嘀咕:“这小子挺乖,不然这家伙背起来可真够沉的。”在敌人停止炮击之后,小分队胜利地返回阵地。
原来小分队抓到的这个“舌头”是英军皇家二十九旅的一名中尉军官,一排受到首长的嘉奖。
在志愿军优待俘虏政策的感化下,这名被俘的敌军官为一一六师画了一幅非常精确的高旺山防守布局图。可惜的是,这张图没能派上用场。因为此时东线至中线已经完全推过“三八线”以南,敌人慌了手脚,仅用三天的时间,即按志愿军的要求建好了一座谈判大厅,随后双方达成了停战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