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李艳英入学记

  新华社昆明6月30日电题:李艳英入学记

  新华社记者李自良

  5月20日,14岁的傈僳族姑娘李艳英终于高高兴兴上学了。原本以为这一辈子不可能念上书的,“第一次走进了学堂”“就像做梦一样”,她说。

  怒江大峡谷。碧罗雪山深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里甲乡俄科罗村。李艳英就生活在这个村子里。

  不让李艳英读书,李艳英的父亲开阿达、母亲娜华三是下了决心的。李艳英是家里的“老大”,“得帮着家里干活,帮着照顾弟弟、妹妹”“又是女孩子,终究要嫁人,何必!”

  在前几年乡村干部、学校老师到村里动员适龄孩子上学时,开阿达、娜华三用类似“家里忙,再推后一年再说”“已经读过了”的话语进行搪塞。居然搪塞过去了。

  在脱贫攻坚“补短板”中,李艳英终于“暴露”。为查核贫困农户失学、辍学人员,云南在全省范围逐户比对户籍、学籍、在校人员。人证俱获:李艳英“从未上过一天学”。

  像李艳英一样的孩子,福贡查核出400多人,云南省1.6万多人。

  紧接着“劝学”:县领导落实“1对1”责任,确保贫困家庭适龄孩子“一个不少”上学。福贡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过建文是李艳英上学的责任人。

  好险,李艳英已经快不适龄。6岁至15岁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龄。再过一年,李艳英就超龄了。

  今年2月份,过建文第一次来到李艳英家。说明了来意后,李艳英的父母一口回绝:不愿,不能,不必。

  这还算见到了李艳英和她的父母。此后,过建文一行不时来“造访”,却总是吃“闭门羹”——李艳英一家知道过建文要来,“不堪其扰”,把门一锁,走了。

  每次前往李艳英家,车程1个多小时。有一段路还不通车,需步行半个多小时。

  县上确定的失学孩子开学日子已经迫近,但李艳英的父母依然在“躲猫猫”。过建文着急了。

  5月18日,过建文一行又来到李艳英家。这已经是他三个多月来第十次上门了。李艳英家依然“铁将军”把门。

  不甘心。过建文在村子里开始细细打探,终于获知了李艳英一家的去向:一家人为“躲学”,去李艳英的外婆家去了。过建文又步行一个多小时直赴李艳英外婆家。

  李艳英外婆家的人对过建文的到来似乎很恼火。一大家人围上来,表达不满:不想读就是不想读,为何苦苦相逼?

  过建文逐一讲道理,“软硬兼施”:孩子一辈子“睁眼瞎”,孩子一辈子就要受苦;孩子读书不要家里出一分钱;不让孩子接受教育,是违法犯罪。

  李艳英的舅舅明显是“主事”的人,明白了道理。

  李艳英的妈妈娜华三也终于勉强同意。

  趁热打铁。第二天,过建文径直去接李艳英上学。未料李艳英的母亲娜华三又“生事”:孩子身体有病,“每天得煮一只鸡给她吃”。对前一天的答应,娜华三后悔了。

  过建文“针锋相对”:让我们一起去给孩子检查,真要每天吃一只鸡,“我来负责”。

  检查结果:孩子没有毛病。娜华三无话可说。

  由过建文陪护,李艳英来到福贡县“保学”班上学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班次: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既上基础知识课,又上职业教育课。融合班就是为李艳英这样的大龄孩子开设的。全县300多个此前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孩子在一起学习。

  李艳英终于开口对过建文表示感谢:“又能识字,又能学本领,这种学习我喜欢。过叔叔,我喜欢读书。”(完)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21 字。

转载请注明: (教育)李艳英入学记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