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刚:对未来的国际教育依旧充满期待

想获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只有出国留学一条路吗?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CEO周成刚,他的回答是“不一定”。

作为国际教育的坚定倡导者,周成刚没有一味地呼吁留学。在他看来,同国际接轨不等于出国留学,更关键的还是在于自我的改变与调整,理解世界的规则,尊重发展的规律。

他给孩子们的建议是,眼界再开阔一点,阅读再多一点,对世界的关注再多一点,刷题少一点,“实用主义少一点,理想主义多一点,中国学生在世界舞台上可以表现得更卓越。”

周成刚:对未来的国际教育依旧充满期待

周成刚在新东方北京总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高俊 摄

全球疫情下国际教育等待复苏

使馆关闭、签证停办、雅思考试取消、海外疫情蔓延……2020年对于大部分留学生而言,都是充满艰辛的一年。全球疫情也打乱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留学计划,要不要出国留学、去哪里留学是准留学生及其家长面临的艰难选择。

2020年10月,全球高等教育分析机构QS (Quacquarelli Symonds) 发布了《新冠疫情如何影响全球留学生》报告,对全球3万多名留学生开展调研,分析疫情对于留学生心态与选择的影响。

根据该报告公布的调研结果,57%的留学生表示,他们的留学计划受到了疫情影响,但在中国留学生中,决定放弃留学的仅占4%。这与周成刚的预判一致,“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大家对未来的国际教育还是充满期待的。一部分人改变了留学计划,但大多数人还在观望,不会彻底放弃留学这条路。”

周成刚观察到,在疫情、国际形势的双重不确定下,中国学生对留学目的国的选择发生了变化,一个显著的表现是“海申”的学生比例增加。由于经济、科技、教育的发达,美国一直是传统意义上的留学首选国,但特朗普政府时期不确定的留学政策,使得中国学生和家长也在犹豫。英国在这个申请季迎来了高峰,但英国本土最近的疫情状况,为留学的选择增添不确定性。于是,有些学生干脆美、加、英、澳、北欧小国的学校都一并申请,“到时候,哪个国家疫情控制得好就去哪儿,也给自己多一份选择。”

2020年,新冠疫情阻碍了一部分留学生出国学习,不少学生选择了“推迟入学”或者以上网课的形式在国内留学。

在周成刚眼里,不能亲自到留学国家上课、体验,对留学生而言是一种遗憾。“留学不仅仅是上几门课、读几本书,真正的留学,或者说国际教育,是要去生活、去体验、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只有全身心地浸泡其中,才可以真正内化为自身的一部分。”

但周成刚也强调,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在线留学”。周成刚看到,这一形式也给很多在职人士带来了更多可能。“现在,有些人白天上班、晚上利用时差上网课留学,这部分人既没有放弃工作,又能同时读国外高校的研究生。此外,还有部分学生白天到公司实习,晚上在线上课。”

周成刚认为,疫情对留学的影响一定是短暂的,“虽然过程中会碰到一些坎坷,但总体而言,全球化的趋势无法阻挡。留学生们将来还会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国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国与国的互动中完成的。”

国内也有机会获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

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周成刚或许已在2020年完成了一场探寻艺术名校之旅,如他之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计划的那样,“把最好的艺术院校,把西方更多艺术内容、美好事物介绍给中国家长和学生。”

在此前的7年中,作为总策划人,周成刚带领团队走访了20多个国家的200多所世界名校,做了500余次访谈。

周成刚:对未来的国际教育依旧充满期待

周成刚探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AI实验室。受访者供图

芬兰教育的“精”、日本教育的“稳”、韩国教育的“潮”、新加坡教育的“变”、菲律宾留学的英语环境和低廉价格……数十万里之行中,周成刚带着对国际教育的思考,用脚步和镜头丈量世界。

他还记得,南加州大学的学生拿了137块奥运会金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门开设了“诺贝尔奖得主停车场”;芬兰的中小学没有固定的班级和年级,学生自由选择课程模块;菲律宾的大学课堂上学生们流利地说着英文。无论是传统留学目的国还是小众国家,周成刚都认为有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25年前,周成刚作为留学生踏出国门,到澳大利亚接受教育。他坦言,处在国际化的环境中,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到全球化更广阔的世界中去思考、去探索,“思想、境界、事业、格局,包括世界观,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周成刚羡慕现在的青年,因为优质的国际化教育不一定要花大价钱出国才能感受到。事实上,中国有不少公办学校开放了模拟联合国等各类国际交流项目,为学生提供了接受国际教育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近些年,互联网正在把世界变得越来越“近”,大量知名大学把课程放到网上,免费提供给公众,只需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国际化教育便触手可得。“学生需要的是,内心有一个驱动力,同国际接轨、与时代共振。”

他欣喜地看到,中国的学生足够勤奋、足够努力、足够聪明。同时,越来越多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回到中国,站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以全球化的眼光审视中国的发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人了解中国的文化、掌握中国的语言,理解这个国家的运作的制度,再去学习西方的知识,理解对方的制度体系,这就是知己知彼的‘跨界’人才。”周成刚认为,这种跨界的人才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将会绽放光彩。

每个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从2000年辞职回国加入新东方至今,周成刚已经在教育行业浸淫了20年。在对国际教育的思考越来越深入的同时,他也把这些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之中。

和多数家长一样,初为人父时,周成刚也曾被焦虑裹挟。“现在我已经能够想明白这个问题了。有的孩子就是学霸型的,有的孩子就是充满无限活力的,有的孩子是走高情商路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道路。”

周成刚笑称,他的孩子是“慢热型”,需要家长付出更多时间、精力陪伴他成长。在一路陪伴中,孩子的态度、想法也在无形中改变着家长。“有时我也会像传统中国家长那样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但孩子会跟我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项,我的体育很好啊,我有自己的爱好啊,我不争不抢、心态很平衡……每当这时,我都觉得,孩子确实有自己的优秀之处,有适合他自己的发展道路。”

有人觉得,这种教育太过“佛系”,但这其实是周成刚的大智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是我们心中永远要有一个梦想,努力去靠近它。过程中经历的风风雨雨、看到的不同风景,就是我们的人生之路。”

周成刚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会坚持两个“底线”,一是要“保持学习、一辈子读书”,二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用的人、开心的人、幸福的人”。

采写 新京报记者 戚望 校对 王心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30 字。

转载请注明: 周成刚:对未来的国际教育依旧充满期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