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反映了范仲淹时刻心系百姓,关注国家安危。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清官廉官、贪官污吏,他们可以大公无私、为民请命,也可以滥用职权、贪赃枉法。人人都知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的道理,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的坚定。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有清官廉官、贪官污吏,他们可以大公无私、为民请命,也可以滥用职权、贪赃枉法。人人都知“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道理,然而,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坚定。
自古以来,人们就渴望大公无私、一心为民的清官为民做主。在三六九等、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很多百姓申冤无门、告状无路,即使民间带有滔天冤情,在某些达官贵人的一手操持下,这些冤情也不了了之,使得很多平民百姓含恨九泉,譬如,众人熟知的《窦娥冤》便是底层社会无权无势之人最好的写照。
历览前贤国与家,贪官污吏备受痛斥、清官忠官备受推崇,像人们缅怀的苏琼海瑞包青天、匡钟周新狄仁杰。他们不为权贵、刚正不阿、是非分明,在复杂多变的政治斗争中坚守初心、体恤民情,留下一世英名。
今天所说的这位官员是清官队伍中一员,提及他,众人并不陌生,但同时也会有很多问号:他不是个诗人吗?怎么会是一位政客?
写诗是兼职,从政是专职,被才华掩藏的官员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妇孺心中已颇为熟识,这个心系天下的官员就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才子,因才华横溢,很多人都忽略了他的政治能力。
范仲淹少年丧父,无依无靠的母亲为了将范仲淹拉扯成人,选择改嫁常山朱氏,他原本可以安稳的当一个衣食无忧的富二代,得知身世的范仲淹难言悲痛,选择外出求学、施展抱负。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自幼聪慧好学的范仲淹可以写出“青郊鸣锦雉,绿水漾金鳞”的清新诗句、可以作出“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的流连忘返、可以发出“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的感慨,无论是格局还是诗词,范仲淹总是能够以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气在众人中备受瞩目。
假如,范仲淹生活在现代社会,怕是会成为拥有千百万粉丝的超级网红吧!
不过,范仲淹的优秀不仅体现在诗词上,政治上的造诣也不容小觑。22岁的他虽然年纪轻轻,却有“兼济天下”的霸气格局,经过四年的沉淀,范仲淹大有可为姿势,1015年,26岁的范仲淹登蔡齐榜、高中进士,此后便开始了浮沉起落的宦海生涯。
此后,他的从政生涯多姿多彩,从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到庆历新政,范仲淹是一位勤于政务、日理万机的工作狂。很多人从政只想安安稳稳、衣食无忧,而范仲淹从政则是想造福百姓、施展价值。
虽然,范仲淹在政治方面具有天分、有见解,他原本可以在朝廷中混得风生水起,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虽然,范仲淹在政治方面具有天分、有见解,他原本可以在朝廷中混得风生水起,却因为主张的“庆历新政”频繁受挫而遭到皇帝的贬斥,经常因直言进谏引得皇帝不满,晚年的范仲淹可谓命运多舛。
今天所说的这件事就是范仲淹晚年备受争议之事,这件事差点使得范仲淹晚节不保,那么,最后范仲淹又是如何力挽狂澜、扭转局势的?
饥荒之年鼓励提涨米价
1049年,60岁的范仲淹被皇帝调到杭州任职。 已经60岁高龄的他原本可以拒绝去到杭州,只因听闻杭州闹起了饥荒,自有的责任心让风烛残年的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去到此地解除饥荒之灾。
到达杭州之后,饥荒情况远远高出他的想象,映入眼帘的是:百姓民不聊生;田野一片荒凉、颗粒无收;路有饿死骨成为了正常之事。风尘仆仆、奔波许久的范仲淹顾不上休息,便立马投入到工作中。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工作部署。
当时,灾民们买不起米粮,尽管上奏朝廷请求援助,但在路途遥远、车马很慢的年代,远水解不了近渴。夜不能寐的范仲淹冥思苦想、万分焦灼,后来的他想到了一个解决米价飞速高升的“计策” 。
他在杭州实地巡查时,发现当地米商坐地起价,借用饥荒之年想要发一笔国难财。范仲淹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他在杭州实地巡查时,发现当地米商坐地起价,借用饥荒之年想要发一笔国难财。范仲淹将计就计,他不仅没有制止这种行为,反而还鼓励米粮之商不断加价。
因此,原本的米价是120文每升,在范仲淹的不断鼓励中,米商似乎觉得有利可图,便将米价提到了150文每升。原本的120文就让百姓苦不堪言,更何况是150文,这不是把百姓往绝路上逼吗?
消息一出,引发了百姓官员的一致谴责,虽然当时没有媒体网络,但“坏事传万里”,“范仲淹自私自利、忽视百姓”的消息很快成为了杭州的“头条”。
后来,百姓都在骂范仲淹是个自私自利之人。消息传到朝堂后,他的同僚借机百般弹劾范仲淹,说:在他的带领下,杭州的百姓走投无路、几乎要濒临灭亡。众人一致认为灾荒之年,范仲淹不仅毫无作为,还趁火打劫,这种行为实在可憎至极。下有百姓的谩骂、上有朝廷的压力,范仲淹为何做出了这么一个不明智的决定?
真相浮出水面,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虽然这个方法并非周全之策,范仲淹自知此计一出,必定会引发社会的轩然大波,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为了杭州数多受苦受难的百姓,他选择默默执行。
因此,为了避免走露风声,他依然不断地提高米价,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因此,为了避免走露风声,他依然不断地提高米价,全国各地的米商听闻杭州的米价不断上涨时,以为杭州的米粮将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便争先恐后地前来杭州放粮屯粮。
后来,当地的米商借机存了大量米粮,在朝廷赈灾物资到达杭州后,范仲淹觉得时机成熟,便下令放仓赈粮。
很多囤了大量米粮的米商对此措手不及,他们完全没有想到范仲淹会作出米粮差价调控,当时还没有冷藏库,大量的米粮囤在手中只会腐烂。为了保留成本,很多米商不得已低价促销。
朝廷的救济加上降价的米粮,很多灾民得以幸存。那些曾经范仲淹破口大骂的灾民,也不由得赞叹不已:范大人这个方法确实好。一般人确实想不到这种计策,那些曾经弹劾他的同僚看到杭州被治理的井井有条时,也羞愧万分、闭口不言。
晚年留名、一生清廉
1052年,由于劳心劳力、鞠躬尽瘁,范仲淹在三年之后因病去世,享年63岁。
去世后的他被封为了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文正”这样的谥号在北宋较为难得,极具荣誉之感,虽然一生大起大落,但他的功绩终究是被百姓被官员认可。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去世后的他被封为了范文正公,“文正”这样的谥号在北宋较为难得,极具荣誉之感,虽然一生大起大落,但他的功绩终究是被百姓被官员认可。
总的来说,范仲淹在晚年留下一世英名,他可以坐看云卷云舒,可以欣赏世间百态。他的一生独立自强、忠厚孝顺,原则性强,聪慧如范仲淹,他怎会不知:直言不利于自己的仕途,但为了民生,他愿以仕途做赌注,为百姓谋福利。
或许,生前虽然没有平步青云、权倾朝野的权利,但他却深受百姓爱戴、深得后人缅怀,如果北宋时期能够多出一些像范仲淹这样的血性官员,也不至于落得极度贫弱的的凄凉局面。
一开始,范仲淹从毫无权势的小职员做起,在底层的时光让他深知民间疾苦,正如提升米价这件事,虽然前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误解诋毁,但他始终不惧流言蜚语,甚至冒着贬为庶人的惩戒风险也坚持做法。他这样的做法见多不怪,秉公直言是他做事的一贯风格,在闹蝗灾之年,他劝宋仁宗要厉行节俭;贤良淑德的郭皇后误伤皇帝后,他力排众议、语重心长地剖析利弊。这般忤逆宋仁宗,确实不讨喜。
但是,好在范仲淹的一腔忠心得到了全国上下的认可,范仲淹是被才耽误的官员、是被政治耽误的经济学家、是被经济耽误的思想家。
参考史料:《赠茅山张道者》 《越上闻子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021 字。

转载请注明: 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下令继续涨价,灾民范大人做得好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