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择校是无论什么时间都是不会冷场的话题,对部分考研人来说,择校甚至比考试还要重要。
成绩是考生自身实力的比拼,而择校完全就是参考他人以及各大平台给出的数据的汇总,就看谁信息量大,谁用对了方法。
下面课代表就来给大家总结几个择校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大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适当作为参考。
首先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情况,择校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我考研的动机是什么?
我的兴趣在哪里?
哪些院校开设相关专业?
在自身基础上通过复习,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
我的能力适合冲击哪个层级的院校?
这个层级的几所院校有哪些吸引我的地方?
从自己的理想、兴趣与期望出发,根据学习能力、研究水平,比较各院校的历年专业成绩差异,在自身条件限制下找到最佳契合点,这样的选择往往是最为理性的。
接下来,要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把握较大的学校,增加上岸几率。
评估报考难度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①计划招生人数:了解历年招生数据,判断招生趋势。
②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与报录比:根据信息大致判断出该专业近几年的招生录取情况。
③推免人数:如果某一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普遍很多,会加剧统考生的竞争。
④复试分数线与进入复试比:需要注意复试线有校线和院线的区别;进入复试比例越高,竞争越激烈。
⑤最终成绩计算方式:总成绩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初试和复试占比权重。建议应试能力较强,尤其是表达能力较弱的考生尽量选择复试占比较低的院校。
相比于是否为名校毕业这一因素,企业在招聘时更加重视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例如知识储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岗位的匹配程度。考生择校时需要思考院校所在地是否符合自己今后发展需求,与职业生涯规划是否存在冲突。考虑目标院校/专业就业情况,可参考历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有一些高校虽然综合实力不足,但很有办学特色,在特定领域的专业中很有优势。如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中,包括了众多“双非院校”,入选学科体现了学校的专业优势。
①招生人数
通常来说,院校专业目录里会有计划招生人数这一项。招生人数越多,录取几率也会相对增大。选择院校时,应查看近几年的数据,这样会更保险。
②推免人数
有些学校的热门专业每年的推免名额可能会占到当年招生人数的一半左右,那么留给统考生的名额就很少,考研竞争激烈,难度加大。因此报考前一定要清楚报考专业的推免人数,来决定是否报考该所学校。
③报考人数
报考人数,参考价值比较大。通过这个数据,我们结合自身情况,就容易选择合适自己的院校。如果遇到某些院校不公布报考人数,那我们就只能参考招生人数了。
④录取人数
结合实际录取人数和去年专业目录里的招生名额,既能够推断出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些院校也会有扩招的传统,这个也要考生需要看的数据。
⑤报录比
目前,有些学校出来2021考研的报录比。如果2022考研者们,发现自己查询的学校有报录比信息,一定要记得看。这也是考生选择学校的关键。
⑥复试分数线
考研复试线是区分校线和院线的,这点要注意。会有某一学校多个学院开设同一个专业的情况,这时候各学院的院线应该会不同。而学校通常会给出各院的较低复试院线,这个不要混淆。
⑦复试比例
计划招收人数与进入复试人数的比例。1:1.2是教育部规定的较低复试比例,也就是说,如果录取10人,有12人有机会进入复试。所以,复试比例也是考生们选择学校需要考虑的。
关注课代表获取更多、更全考研资讯。
私信即可获得免费报考规划、近10年真题及联系导师邮件模板。快来私信课代表领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