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常常被描写成“无为之治”,很少提及汉景帝也是“武功”了得的一代雄主。
他抗击匈奴之历史贡献,被严重低估,其实,在他的治下,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
汉代的历史需要重新解读,大汉雄风不是汉武帝的专利,雄才大略也不是从汉武帝开始的。
汉高祖在刚刚建立汉朝的时候,作为天子的刘邦,居然找不到像模像样的马匹,四匹马都无法配齐,大的大,小的小,高矮不一。
即使是这样糟糕的情况。刘邦也敢于对匈奴“摊牌”,“御驾亲征”,虽败犹荣。
汉文帝,面对匈奴的无端挑衅,也是亲自上阵,曾经派遣灌婴率8万汉骑抗击匈奴。
如果说刘邦之军,弱于匈奴之军,那么汉文帝的汉军已经与匈奴大军,旗鼓相当,可以说是针尖对麦芒。
汉景帝在抗击匈奴之历史贡献,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一、汉景帝为了更好的自卫,曾经主动出击匈奴
⒈匈奴人咄咄逼人
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其对抑制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巩固汉朝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真正统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匈奴,汉景帝开始仍实行“和亲政策”,但匈奴仍然时常扰北边,中二年,“匈奴入燕,遂不和亲”。中六年八月,“匈奴入上郡”。
⒉汉景帝为了更好的自卫,曾经主动出击匈奴
汉景帝后二年,他派遣“郅将军击匈奴”。这个郅将军可能就是大名鼎鼎的郅都,当然也有认为不是郅都的,比如《资治通鉴》注认为“郅将军”乃另一人,非郅都。
《汉书·酷吏传》中曾论及郅都与匈奴的关系:“景帝乃使使,即拜都为雁门太守”。
郅都确实没有辜负汉景帝的殷切期盼,到任之后,他立即着手部署军事力量,开始痛击匈奴。这场战争,看来应该是一场硬仗和大战,最后还是打了大胜仗。
郅都为雁门太守击匈奴后,匈奴即引兵逃去,直至郅都死时,匈奴兵将不敢近雁门一步。匈奴甚至刻了郅都的木偶像,令骑兵练习射箭,作为射击目标。
关于“郅将军击匈奴”一事,在《史记·孝景本纪》中,就清清楚楚地载有此事,据记载:汉景帝后元年(前142)正月,郅将军击匈奴。
一般来说,按照《史记》的著史体例,皇帝之本纪,大多只记载最为重要之事,大臣们的活动,能够进入皇帝本纪的,可以说,实在是屈指可数,十分难得的事情。
二、汉景帝为分化瓦解匈奴,曾经对其招降纳叛
《史记·孝景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在文景之治期间,匈奴贵族的内部应该出了问题。
⒈汉高祖和文帝时期,匈奴来降的情况回顾
汉文帝末年以及景帝的时候,不仅高祖时投降匈奴的将领如韩王信、卢绾的子孙都反水归汉。
匈奴王中反叛军臣单于的贵族,降于汉朝的也为数不少。韩王信之子韩颓当曾为匈奴相国,于文帝十四年与侄韩婴率众降汉,汉文帝封颓当为弓高侯,婴为襄城侯。
⒉汉景帝时期,匈奴来降的历史记载
景帝时期,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也被皆封为列侯。
当然对此,历代学者也有不同的说法,《资治通鉴·汉纪八》就说是匈奴王徐卢等六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
丞相亚夫曰: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
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
也就是说在招降纳叛方面,汉景帝与周亚夫政见不同,两人还有争议,但是最后还是汉景帝决定“侯之”,就是封来降的匈奴王徐卢等人为侯。
《史记》说投降的匈奴王为“二人”,而《资治通鉴》却说是“六人”,可能《资治通鉴》发现了新的资料。
不管是“匈奴王二人”,还是“匈奴王徐卢等六人”,总之说明,汉景帝已经在招降纳叛这件事上面,有一些收获。
或者说汉景帝在抗击匈奴之历史贡献,还有待后人的重新评估。
三、汉景帝为抗击匈奴,做的各项准备工作比较充分
⒈抗击匈奴之军事部署
强化云中、雁门屯戍,汉景帝任命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
为了应对匈奴侵寇雁门,车骑材官进行军屯。
⒉抗击匈奴之后勤保障
为了加强汉军骑兵的供给,汉景帝“”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 也就是确保军粮的供给,要绝对安全到位,特别是对骑兵非常之重视。
综上所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事实上,不仅仅是“无为之治”,其实,汉景帝也是一位“武功”了得的英明雄主。
他抗击匈奴之历史贡献,被后人严重低估了,要重新了解和认识其抵抗匈奴的实际作用,在他的治下,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
他为了更好的自卫,曾经主动出击匈奴,派遣“郅将军击匈奴”,直至郅都死时,匈奴兵将不敢近雁门一步。
汉景帝在抗击匈奴之军事部署,以及抗击匈奴之后勤保障方面,也都有比较有力的举措。
可以说,汉景帝抗击匈奴的历史贡献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很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⒈司马迁.史记
⒉司马光.资治通鉴
⒊朱世广等编. 黄土地上的历史年轮 庆阳古代文明探微[M]. 2012
⒋马兆锋编著. 英雄时代 强盛的秦汉帝国[M]. 2014
版权声明:
此文版权归龚柳辉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