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五代十国在中国历史上属于相对冷门的一个时期。在今天我们能看到的讲述这一时代的文学或影视作品也不多,许多对历史兴趣不大的朋友说起唐宋元明清来可能头头是道,但提起五代十国就一头雾水了。

不过要说起“十三太保”大家是不是就耳熟能详了?其实这个词汇就诞生于五代十国,最初指晚唐军阀李克用的13个儿子——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三太保李存勖、四太保李存信、五太保李存进、六太保李嗣本、七太保李嗣恩、八太保李存璋、九太保李存审、十太保李存贤、十一太保史敬思、十二太保康君立以及十三太保李存孝。据说是因为这13子皆被封为太保而得名,有时也单指排行第十三的“打虎将军”李存孝。

因为“十三太保”这个名号实在是霸气侧漏,后来被许多人物组合以及团体所采用,不过到近现代几乎就为“古惑仔”所专有了。

李克用的十三太保其实大多为养子(史敬思、康君立不是养子,他俩是李克用的同辈人),亲生儿子仅李存勖一个——而这位后唐开国皇帝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李存勖的前半生,堪比东吴大帝孙仲谋。

李存勖本是西突厥沙陀部人,本来姓朱邪,小字亚子。其祖父朱邪赤心因镇压庞勋兵变有功而被唐懿宗李漼赐李姓(即后唐献祖李国昌),其父李克用又因镇压黄巢起义、救驾唐昭宗李晔居功而官封河东节度使、爵拜晋王,成为晚唐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并与另一大军阀朱温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代梁,李克用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仍沿用唐朝的天佑年号并以复兴李唐为号召讨伐朱温。不过一年后,李克用便不幸病逝,临终前将未了之愿尽托于长子李存勖,这就是著名的“晋王三矢”的典故:

“梁,吾仇也;燕王(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第二十五》)

这个典故的真实性后来颇受质疑,不过李存勖确实没有辜负老爹所托。他在继承晋王之位后用了16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李克用托付给他的三大遗愿。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1、灭桀燕。天佑八年(公元911年),刘守光在幽州称帝,国号大燕,史称桀燕。同年,李存勖出兵讨伐桀燕,期间还打退了朱温亲自率领的援兵,历经3年奋战终于攻破幽州。天佑十一年(公元914年),李存勖在太原处决了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完成了父亲的第一个心愿。

2、两败契丹。同年,寿州刺史卢文进叛逃并引契丹军南下,辽朝(当时国号为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亲率50万大军入寇幽州。于是李存勖也率领7万步骑北上与契丹军大战于幽州城下并大败之,俘斩虏兵上万,缴获无数,使得契丹人在近10年间无力南下。

天祐十八年(公元921年),义武节度使王处直(上世纪在他的墓葬出土了汉白玉彩绘浮雕武士石刻等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国家博物馆)勾结契丹,导致丁胄被围。李存勖再次率领5千铁骑北上,先后在新城(今河北高碑店)、望都(今河北望都)连续大败契丹,不但解了契丹之围,还一口气把他们撵回了老家。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话说从五代到北宋,契丹被南朝揍得最狠的就是李存勖打的这两仗。后周时也打赢过契丹,但是“睡王”耶律述律时的契丹能跟耶律阿保机比吗?)

3、灭后梁。话说梁、晋两家早在唐朝还没亡国的时候就整天互掐,唐亡以后掐得更狠,前前后后掐了近40年。不过在李存勖继位晋王之后,朱温渐渐抵挡不住这个初生牛犊的凌厉攻势,接连被打得大败、里子面子丢了个精光,被活生生的气病了。他的儿子朱友珪趁机弑父夺位,一代枭雄朱温就这么窝囊的挂掉了。

不久,朱友珪的弟弟朱友贞又弑兄称帝,后梁内乱丛生,本是李存勖进取的大好时机。奈何有河朔三镇、桀燕、契丹牵后腿,把李存勖折腾得手忙脚乱,直到天佑十七年(公元920年)以后,他才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讨伐后梁这一方向。

经过4年苦战,李存勖终于攻陷汴州,朱友贞自杀,后梁灭国。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也就是在同一年,李存勖接受诸镇劝进称帝,并定都洛阳、改年号为同光,但沿用大唐国号。同时他还追赠父祖三代为皇帝,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懿宗李漼、唐昭宗李晔并列为七庙,以示自己为李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

后唐立国后依旧锐气不减,又连续吞岐国、灭前蜀,得凤翔、汉中及两川之地,一统天下之势几乎势不可挡,使得那些割据南方的诸国几乎惶惶不可终日。如果这种势头能够保持下去,李存勖很可能成为继始皇帝嬴政和隋文帝杨坚之后,又一个终结乱世的中兴华夏之主,从而名垂青史、受万世景仰。

这样一来,此时还是个小盆友的赵匡胤长大以后恐怕只有当江湖大侠的命,而他练的那套拳棒,肯定也没机会被冠以“太祖”的名头了。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事实上,当时几乎人人都看好李存勖,就连死对头朱温都对他赞不绝口:

“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六·后梁纪第一》)

这话是不是有些耳熟?当然,我们更熟悉的是曹操夸孙权的版本:“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裴松之注·卷四十七·吴主传第二》)——都想把人家的儿子抢过来自己养了,可见“别人家的孩子”这种段子由来已久,也证明李存勖确实有让人折服的资本。

可是一转眼的工夫,堪比东吴大帝的李存勖就栽在了一群戏子的手上,不但死得惨不忍睹,而且使得本来一往无前的后唐国势骤然急转直下,立国仅14年后即告亡国。

这是怎么回事?

热衷于“追星”的李存勖,最终惨死于他的“偶像”们之手。

话说唐玄宗李隆基在他的前半辈子也是个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雄主,一手开创出空前绝后的开元盛世。不过好日子没过上几天,这位皇帝陛下就觉得他的江山已经被治理得完美无缺,再也不需要他去操心,甚至打算把权力交出去:

“我不出长安且十年,海内无事,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李)林甫,若何?”(《新唐书·卷二百七·列传第一百三十二》)

人家李隆基好歹也是天下共主,又弄出来个太平盛世,自以为“革命已经成功,寡人无须努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说得过去。可是李存勖的脑子里也蹦出同样的想法,就让人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了——毕竟南方半壁江山仍有吴、楚、闽、南汉等诸国割据,北方的契丹仍然对富饶的中原虎视眈眈,而后唐所占据的疆土在历经了百多年的战乱后更是遍地焦土、民生艰困,李存勖得有多自大,才会觉得他这辈子已经没有追求了?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可他偏偏就是这么想的。不过也可能因为李存勖是个孝顺的孩子,一心就记挂着他老爹李克用托付的三个“小目标”。在他将那三支箭送进太庙告祭老爹在天之灵以后,突然就发现自己的心灵空虚了、理想大志神马的都是浮云了……

反正不管怎么说,自从当上皇帝以后,李存勖就跟换了个人似的,也不领兵打仗了,更无心打理朝政,而是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当中。

当然,导致李存勖最终倒霉的原因还包括纵容皇后干政、猜忌和杀戮功臣、背信杀降、横征暴敛吝啬钱财等等。但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导致他死于非命的直接原因,还在于李存勖的“戏瘾”。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话说中国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三代之前便有“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虞书·舜典》)的记载,说的就是用来祭神的原始歌舞;到秦汉前后,如傩戏、社火、角抵、参军戏、踏摇娘等表演形式和戏剧的萌芽就已经出现;而到了隋唐以后,中国本土的戏剧艺术正式形成,并随着当时高度发达的文学、歌舞等艺术形式的发展,诞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剧曲目,很快就获得了各界人士的拥戴与喜爱。

就像我们的爷爷辈喜欢听戏,父母辈喜欢看电视剧,年轻人喜欢电影、网剧和短视频一样,各种形式的戏剧艺术的魅力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抗拒得了的。皇帝当然不是一般人,但也是肉体凡胎,更有七情六欲,所以热爱戏剧艺术的也为数不少,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武宗朱厚照、清高宗弘历等等。不过要是论起沉迷程度,那是谁也比不上李存勖这位后唐庄宗皇帝。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李存勖自幼就是个戏迷,不但爱看戏,还时常按捺不住亲自上台演戏的冲动,甚至按照伶人(也称优伶,即演员、艺人)的传统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艺名是传统艺人为了突出自身特点以招揽观众、扩大影响而给自己取的俗号。同时因为在古时演戏属于贱业,伶人使用艺名示于大众,也有不使宗族和亲长蒙羞的意思——不过李存勖给自己弄个艺名出来就与此毫无关联了,完全是为了表现他对戏剧事业的无限热爱。

不过那时候他内有老爹管束(老爹没了还有“三矢之誓”制约),外有强敌环绕、随时有身死族灭的危险,所以李存勖不得不压抑自己的喜好,专注于军国大事,遂有开国奠基之功业。

但等到他当上皇帝、觉得自己没啥追求了以后,就彻底的放飞自我,几乎将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演艺事业中去了。

但凡喜爱戏剧的人,都免不了“追星”的癖好,李存勖也是如此。不过于相比于现代土豪追星以金钱开道,李存勖位高权重,追星的手法自然也“高端”得多,比如赏官。在他称帝之前,就曾任命他宠爱的伶人杨婆儿为刺史,并赐姓名为李存儒。结果这个李存儒一点都不争气,史称他“志事掊敛,防城卒皆征月课纵归”(《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一·梁纪第六》),结果导致卫州失陷,让李存勖手忙脚乱了好半天。

不过他对此并不在意,称帝后又任命伶人陈俊、储德源当刺史。李存勖对随他打天下的功臣猜忌防范、吝啬赏赐,很多为他舍命拼杀的将士最终一无所得,而于君于国于民毫无贡献的伶人却骤得高位,于是导致人心离散、将士愤慨。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当然,咱们也不能搞职业歧视,把伶人说的一无是处。比如擅演杂戏的敬新磨就因巧言智救忠言直谏的中牟令而备受尊敬,不过史书中关于这位“良伶”的另一段记载,则是更让人为之感慨:

“庄宗尝与群优戏于庭,四顾而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何在?’新磨遽前以手批其颊。庄宗失色,左右皆恐,群伶亦大惊骇,共持新磨诘曰:‘汝奈何批天子颊?’新磨对曰:‘李天下者,一人而已,复谁呼邪!’于是左右皆笑,庄宗大喜,赐与新磨甚厚。”(《新五代史·卷三十七·伶官传第二十五》)

这固然是敬新磨巧言进谏皇帝不端行为的又一个例子。但一介伶人竟然胆大妄为到公然抽皇帝一个耳光,这就有些耸人听闻了。更让人无语的是,李存勖转怒为喜并赏赐敬新磨,并非是因为他接受了进谏,而是被后者的马屁拍得浑身舒服,这才不在意挨的那一巴掌。

此时的李存勖,称之为昏君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敬新磨这样值得尊敬的伶人也只能凭借“巧言”解决一些枝节问题。但即便如此,敬新磨也只有一个,更多的伶人则只作恶、不为善:

“然时诸伶,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佗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引用同上)

比如景进,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作为李存勖的耳目监视群臣,所以深得信任。于是景进趁机肆意凌辱大臣,而大臣们敢怒不敢言,要么不得不巴结、行贿以保平安,否则就会被景进构陷,使得文武百官都对他忌惮不已。而史彦琼在为邺都监军时,只顾着大肆贪污争权,一到战事降临立马秒怂,吓得连夜逃回京师,拱手将魏博六州送给了军阀赵在礼,也为李存勖的最终惨死埋下了伏笔。

而郭从谦这个由李存勖一手简拔于微末的伶人,则亲手终结了自己恩主的性命。

郭从谦,艺名门高,当然是伶人出身,因演技比较出众受到李存勖喜爱后得官,又因立下军功而晋升为马直(戍卫京师的骑兵)指挥使。但是不知道啥原因,郭门高当上大官之后反倒跟李存勖的关系生疏了,转过头去就认枢密使郭崇韬为叔父,不久又当上了李存勖的弟弟、睦王李存乂的养子。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同光四年(公元926年),郭崇韬被皇后刘氏和宦官李从袭等人联手构陷而死,与郭交好的李存乂因此“心怀怨望”,也被李存勖所杀。这下子郭门高在朝中的两大靠山都没了,于是心怀怨恨,打算寻机报复。

也是在同年,邺城发生叛乱,李存勖令他的义兄李嗣源率军平叛。结果李嗣源被石敬瑭与叛军联手控制,转个眼的工夫就成了叛军首领……

李存勖闻讯大怒,扔下他深爱的演艺事业打算御驾亲征。结果就在他筹备出征以至于京城兵荒马乱之际,被郭门高抓住机会发动了叛乱并火烧兴教门,混乱中李存勖被流矢射中,最后死于非命,史称兴教门之变。

古人对于生死之事看得比现在要淡一些,但也有讲究,比如说“死有全尸”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李存勖死后,又有一个不知名的伶人不惜拿出自己吃饭的家伙——乐器扔在李存勖的尸体上纵火焚烧,这得是多大的仇、多大的恨啊!

话说自古以来优伶便被视为贱业,社会地位比猪狗也高不到哪儿去,饱受歧视与虐待。而不管李存勖曾与他们有过什么私怨,但他确实是对待伶人这个群体最为宽容、优待的皇帝,伶人得到了前所未有重用,权势、财富和地位都是在此前做梦都不敢想的。

要换我是当时的伶人,哪怕拼了命也得死保李存勖啊!即便不为自己,是不是也得替子孙、同行考虑一下?

可是以景进、史彦琼为代表的大多数伶人,却只顾着挖自己恩主的墙角,郭门高更是亲手终结了对于伶人这一群体来说,几乎是史上唯一的“盛世”。

现在经常听人说“某某无情,戏子无义”——这话不一定对,但对于九泉之下的李存勖来说,却一定会深以为然的。

郭门高等伶人蹦跶了没几天,李嗣源就杀进了洛阳将其屠戮殆尽,并葬李存勖之残尸于雍陵,谥号庄宗。

而苟活下来的那些残余伶人,也只好继续当他们的“贱人”去了。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235 字。

转载请注明: 戏子无情——说说票友皇帝李存勖悲催的“演艺生涯”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