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君武工作室:课程领导,引领学校教育面向未来

教育关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关系人类的未来和命运。教育话题不仅关注度高,探讨空间也较大,因而经常引起社会热议。

为此,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自身能掌握教育规律、坚守教育本真,更有责任和义务传播正确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教育理念,分享教育研究实践中成功的经验与案例,努力使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教育科学发展、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合力。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营造理性看待教育问题的舆论氛围,《上海教育》推出“高峰圆桌派”栏目,邀请上海市普教系统第四期“双名工程”高峰计划董君武校长工作室主持,探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发表各方真知灼见。

以下为专栏全文:

(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2020年6A刊)

董君武工作室:课程领导,引领学校教育面向未来

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提高学校课程的实效性,不仅是学生、教师和校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讨论,引发校长、教师和学生思考:在共享学习基本价值和理念的同时,如何引领课程实施行动,进而促进学校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真正实现“学”校本体价值的回归。

参与本次讨论的有: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上海市向东中学校长盛毓 , 时代中学校长黄晓红,育才初中校长马玉文,回民中学校长马毅鑫,华东模范中学校长徐怡敏,松江四中校长李凯,上戏附属静安学校副校长吴沈刚,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副校长周璐蓉、高燕,风华中学副校长冯青芙,六十中学副校长单颖,市西中学正(副)主任张益、陈婧怡、苏华、郑岚以及江苏省田家炳中学校长徐卫东。

01

课程:在“管理”中促进规范

董君武: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程的体系建构、开发建设和组织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课程管理的支持。今天我们就从课程管理开始本次主题讨论。

陈婧怡:我对“课程管理”的理解有两个向度 , 分别以“课程”和“管理”为中心词。管理首先是一个目的性活动,是一种价值判断;其次是一种决策,这种决策将在相关的目标群体内进行;再次是一种行动,为了把事情完成,管理者不仅必须行动,而且还要促进整个团体的行动。课程管理其实就是协调人与课程的关系,以保证学校课程的正常运转。

单颖:陈老师从关系的角度阐述了课程管理的内涵,我补充一点,宏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既包括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也包括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管理,微观层面上的课程管理指学校内部的课程管理。作为学校管理者,我们更多把课程管理的着眼点放在微观层面上,即学校课程管理。

马玉文:是的,课程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标准、课程计划、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内容。其主要特征是严格控制,通过控制不断协调关系,最终达到目标。

盛毓:学校课程管理无论从内涵还是从要素而言倡导的都是统一化、层级化、秩序化的理念,它还具有等级式管理、垂直性交流、在组织等级体系下通过“监管”或“监控”各层级人员、解决在不断变化的条件下所面临的问题等特征。过程中较多地考虑管理中的规范,从而确保学校组织效益与效率的最大化。

徐怡敏: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对国家课程在实施中进行整合、充实和完善,并通过课程评价对学校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水平分类、分层、分步提出要求,逐步实施到位。

黄晓红:德鲁克曾经说过,“管理就是正确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才能取得组织效益的最大化。效益的核心是组织目标和任务,关键的焦点是人和物,也就是说管理就是人和物的管理的辩证统一。因此学校课程管理既要关注课程这一物化的存在,相对一定的目标和任务,更要关注处于活动发展中的人。

苏华:我认为课程管理更侧重于人对任务的执行,通过有效管理可以使得课程实施规范化,并从规范走向创新。比如有时会遇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不均衡的问题,管理者就要在遵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特征对课程实施进行结构化、系统化的整合,实现课程结构和学生发展的均衡。

冯青芙:所以,我认为课程管理在学校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极为重要,一方面确保了国家、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使得课程从国家层面的理想形态,转变为学校层面的现实形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课程管理,确保课程质量,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以此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进而塑造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师生发展的共同愿景。

董君武:教育管理从企业管理发展而来,“管理”研究的是组织的目标、内容、人员、程序、结构、技术、环境,等等。企业管理即研究企业的目标与定位、内容与任务、人员与资源、程序与技术、结构与制度、环境与文化等。我们讨论的课程管理,同样包括课程的体系与结构、目标与标准、内容与任务,课程的开发、建设及其实施的程序与技术,以及课程的资源与环境等要素,而这些都会成为校长在课程建设中所涉及到的管理内容。从学校的视角,在这些方面建立规范性、实践性、可操作的制度或流程,是我们在课程管理中需要思考、践行和落实的问题。

02

课程在“领导”中指向未来

董君武:领导原本是管理学中的一个概念,随着对“领导”研究的深化,它对于组织变革与发展的作用和重要性越来越凸现,领导学逐渐从管理学中分离出来。对于课程,一开始大家更多关注的也是课程管理,而今天的学校管理者逐渐认识到课程领导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下面请大家谈谈对于课程领导的理解,以及它与课程管理的关系。

马玉文:崔允漷教授认为,课程领导不同于课程管理,课程领导是指统领、指引、带动、引发一个共同体或成员在课程发展与变革活动中的所有行为或过程。其要素是共同体、发展愿景、解决具体问题、出现有引领意义的问题解决行为。

高燕:兰姆博特提出的课程领导具有以下内涵:首先它是一个团体,而非个别的领导者,并且组织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有成为领导者的潜能和权利;其次,团体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共同目的的学习与合作,同时,通过成员间一起研究产生意念,并在共同信念和信息的情景下,反思工作并给工作赋予意义;再次,课程领导是对学校权利和权威的再分配,共同承担责任或共享学习。

黄晓红:我认为课程领导包含两大要素,一个是愿景,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学校文化;另一个就是人、团队,校长是学校课程领导者,每一位教师也是课程领导者,大家在共同的愿景下达成共同的目标。

周璐蓉:我认为无论是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都有一个意义的连续体,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课程领导主要是创造课程,课程管理则是如大家所讲的执行课程。

李凯:同意周老师的观点,正因为两者本质不同,所以教师观也不同。课程领导重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时的意见和作用,课程管理则更多的让教师服从并执行决策。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体现了一种开放、民主、平等、协作的新理念。

徐卫东:我再补充一点,这两者的沟通方式也不同,课程领导注重横向、纵向沟通相结合,课程管理则是以行政命令纵向传达为主。

马毅鑫:所以,无论是认为课程管理包含了课程领导,还是直接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各自独立化,我们都应该辨清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的区别。课程管理强调的是“标准化”的封闭系统,而真正的课程领导强调的是“民主化”的开放系统。

吴沈刚:课程管理关注的是正确地做事,强调严密控制,而课程领导关注的是做正确的事,强调激励人的主动引发。除了厘清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关系,我认为课程领导不能孤立于课程之外,也不能孤立于管理之外。

单颖:是的。如果说课程管理是强调正确地做事,那么课程领导则强调做正确的事。

陈婧怡: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通过学校课程建立互动关系,共同确定核心价值和信念,并以这些激励人的变化,在工作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推动学校良好发展的学校文化氛围。

董君武:大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关系。课程管理关注课程的目标、标准、结构、内容和实施等要素,课程领导则关注课程的愿景和定位,强调课程的方向性、前瞻性、计划性和执行力,指向未来,由此,课程领导所承载的意义和价值其实远远超越了课程管理。

03

在走向课程领导中提升价值

董君武:通过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课程领导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强调课程不是简单的统一要求,而是专家、教师以及相关人员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承担责任。它体现的是一种和谐民主、多元开放、互动合作的思想。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课程领导提升课程价值?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并在实践中探索。

徐卫东:课程也是文化,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核心与灵魂是学校核心理念与文化精神的凝练。学校课程管理既是教育管理,也是文化管理。学校课程领导要充分反映学校的发展愿景、办学理念、教育哲学和文化品质。

张益:以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理念统领课程,让课程承载学校文化,成为学校文化的主脉,彰显学校的办学目标和文化精神。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最终走向是形成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使其在学校工作中能有效地凝聚人心、铸就精神。

马毅鑫:对。回民中学就是以学校文化为抓手,我们一直比较关注教师任教学科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注重通过学习型团队建设,建构教师之间亲密合作的关系网络,以群体的形式开展和落实民族文化类课程建设,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逐步深化。

高燕:愿景和团队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既要做正确的事,也要正确地做事;学校既需要课程领导,也需要课程管理。静教院附校从教育规律出发,设计课程与教学,全面转变教学方式的课程统整,正在开展让信息科技教学从三年级和六年级这两个年级的脉冲式教学到三年级至九年级共七个年级的常态化教学研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周璐蓉:静教院附校的课程改革中还有一个举措就是一年级不上数学,把时间分摊到其他学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课程改变呢?主要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规律。我们希望学生更健康成长,在探索知识过程的同时,综合素养可以更好地提升。

盛毓:向东中学在课程领导中正在研究将学校的育人目标与课程需求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型课程在落实过程中把握“三逻辑”:学科知识逻辑、学生认知逻辑、教学逻辑。拓展型课程方面,学校开发了基于“场馆与地域开发 +”的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方面,学校开展“3+2 的主题探究”,配套《探究记录手册》。这些课程的配套与开发既彰显了向东的课程文化,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郑岚:学校课程与学校价值理念相一致,能更好地凝聚人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市西中学“课程群”建设根据学生培养目标,建构了“以哲学为核心的方法思辩课程群、以工程为核心的综合理科课程群、以健康为核心的身心修炼课程群,以服务为核心的卓越公民课程群”四大课程群,以此聚焦高阶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试图通过学生的选课与学习,为学生注入市西的文化特质。

冯青芙:我认为引导教师树立全面发展的课程观尤为重要。风华中学从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到树立专业自信,以此来激发教师团队的内驱力,主动进行课程管理。教师认识到课程是一个整体,要以非正式的或者潜在的课程来补充正式课程的不足。同时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在学校五大类特色课程设计中,我们特别加重了科学、艺术类课程的比例。

董君武:在实践过程中大家都觉察到,课程领导与课程管理都涉及一个有效地达到目标的过程,若以办学质量或办学质量的提升来衡量课程管理或课程领导水平的话,不同阶段或处境的学校,在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动态平衡上是不一样的。处于动荡环境之下校情复杂的学校要求高水平的领导和管理,面临重大变革而又相对简单的学校要求领导多于管理,在稳定环境下的复杂学校要管理多于领导,稳定环境下的简单学校则要求两者都淡化一些。

在有效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引领,关注真实的教育情境,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学业发展,使学校各成员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引领这个教育团队达成共识,并朝着一个共同的发展愿景而努力,使学校领导和教师从课程管理逐渐走向课程领导,可以更好地体现和达成课程目的,提升课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育人价值。

点评

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

文 |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书记、副主任 纪明泽

课程领导之魅力源于它在实践中的生命力,特别是学校领导者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过程中,自主聚焦课程要素,围绕课程的计划与决策、组织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环节展开思考与行动。

董君武校长工作室团队紧紧抓住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话题结合办学实际,扎根实践,较清晰地界定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合理可行地呈现了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的路径。一般而言,课程管理为了控制与秩序,追求效率,强调自上而下的行政决策,注重计划、组织、管理、协调;课程领导为了内生的变革和发展,追求课程的文化和生态,强调自下而上的民主决策,注重引领、影响、合作、协商。管理侧重微观与现在,领导侧重宏观与未来;管理侧重于事的工作,领导侧重于人的工作;管理强调指挥、控制、监督,领导强调激励、授权、教练。

基于教育实践生成并发展的课程领导力是学校改革不竭的原动力,作为学校课程领导的核心,校长对课程发展趋势的洞察力、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锐力、对师生教学实践的反思力等是学校应对时代挑战、提升内涵发展的根本依靠。对学校而言,“课程方案设计、内容要求把握、教与学方式变革、课程评价管理、课程完善更新”是核心要素,“课程的规划、执行、建设和评价”是基本环节,“计划、课程、课堂、作业、评价、活动、教研”是关键行为。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学校整体规划、全员参与、共同推进。这就是董君武校长团队提到的基于共同愿景的共同体合力发挥:从校长、教师到学生、家长,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机构到社会教育机构与资源,可谓牵动了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随着学生需求的多元发展,学校课程建设的时代性、特色性、多样性和开放性也应不断凸显。因此,课程领导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沉淀扬弃和自我更新的过程。这促使学校以课程领导力助推课程建设,以课程建设滋养课程领导力。在项目研究的战略布局上,下述行动策略或可借鉴:一是问题导向,聚焦热点难点问题;二是目标建构,明确实践方向;三是持续实践,从点到面层层推进;四是精细管理,积累研究过程档案;五是评价伴随,建立目标、过程、结果之间的关联;六是经验分享,做好成果提炼、交流、展示、辐射。

课程领导力的“领”是方向,“导”是方法 ,“力”是相互影响。由此引发我们思考:校长应依据什么,用怎样的方式和路径去影响教师与学生,并保证这种影响的持续长久和常态化呢?课程领导力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实践研究者自觉投身其中、乐在其中并收获其中,促使“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改革之间的张力能生发巨大的实践价值,真正使课程领导力成为校长的真功夫、教师的好本领。

整理 |董君武 盛毓

来源 | 本文刊载于《上海教育》2020年6A刊

杂志编辑 | 徐星

新媒体编辑 |谢然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959 字。

转载请注明: 董君武工作室:课程领导,引领学校教育面向未来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