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韦:明孝陵的政治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清末很多有反清色彩的帮会都崇敬朱元璋。包括孙中山也是,直接借用了驱逐胡虏的口号,当时你讲自由民主没人听,讲这个就一呼百应。我认为明孝陵的政治地位直到中山陵建成后才被取代。民国时期的中山陵是党葬,不是国葬,突出的是国民党一党治国。明孝陵不光规范了明清二十多座陵寝,还影响了朝鲜。李熙称帝之后去世,朝鲜人就来南京看了明孝陵,回去按照这个布局修建陵寝,但是走样比较严重,没学到位。
△
明孝陵旧影
两千多年的建城史,给南京留下数不清的人文名胜,数不清的诗词吟咏,数不清的史诗佳话。然而迄今为止,这座快要两千五百岁的文化古城,只有一座世界文化遗产。这就是2003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明孝陵(及明初功臣墓)。2020年7月3日,是明孝陵申遗成功17周年的日子,明孝陵博物馆精心策划的《旧影新说明孝陵》于当日正式出版发行。
旧影新说明孝陵
2020年7月18日,群学书院邀请本书编著者,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王韦及明孝陵博物馆副馆长王广勇莅临万象书坊,解读南京唯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前世今生,走进它迷人的光影世界,本文为活动回顾。由晨宁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演讲人审阅。
活动现场
朱元璋的历史影响很大,很多影响延续到今天,比如说宣传和监察制度。朱元璋那时候已经在推广“核心价值观”了,派人到乡里敲着梆子喊孝悌忠睦,这种直达基层的宣传前代未有。朱元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就是把它粉碎化为一个个原子。明代以前,中国的地方是有各种组织的,朱元璋把这些组织打压、取缔掉,建立了一个小家小户的自耕农社会。朱元璋的愿望是让豪强和官吏都没有办法欺负农民,专门颁行《明大诰》鼓励老百姓监察官吏,受欺负了可以越级告状。这些想法很美好,实行起来可能是另一回事。
很好玩的一点是,清朝人也看重朱元璋。我想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清朝讲自己讨贼以得天下,面子上还要把明朝当作正朔;二是明朝确实留下了一整套高度成熟的制度,拿来就可以用。这种心态跟蒙元不太一样。明朝是女真人能接触到的最成熟的文明,自然要模仿;但是蒙古人能接触到阿拉伯和欧洲的文明,可能没觉得汉人的文明和制度有多了不起,汉化的工作差不多做做就行了。三是部落社会的统治者想要搞中央集权了,跟汉人学准没错。清朝早期还有八王议事,完成汉化也就完成了集权。
康熙“治隆唐宋”御碑
我们在讨论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时候,要看到他们有很多考量,不要一说就是仰慕先进文化,这种说法是文化沙文主义。顺治和人讨论事情的时候讲到,历代开创制度最多、考虑事情最周全的就数朱元璋。到了康熙,直接讲朱元璋“治隆唐宋”,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谒陵。有人说康熙是为了笼络汉族民众做秀,我觉得做秀的成分肯定有,但做五次有多少必要?晚清平定太平天国之后还叫曾国藩去看看明孝陵的情况,稍稍维修了一下。很可惜,因为经费不足,把原先很大的享殿修成土地庙的样子了。清朝虽说继承了明朝的陵寝制度,但朴素得多。明长陵的享殿是九间,清朝皇陵的享殿最大是七间。最后我再说一下,明孝陵在明清两代都是重要的政治象征,尤其在明遗民心目中非常重要。
活动现场读者
明孝陵周边比较重要的发现是明东陵,太子朱标的陵。我们发现明东陵没有单独的神道,父子俩共用同一条神道,十三陵共用神道的制度估计也是从这儿来的。我们知道神道一般是直的。明孝陵的神道是曲折的,很奇特。对此人们有不同说法,一种说法是神道直着修要穿过孙权墓,朱元璋为了保留孙权墓就让神道绕个弯,刚好给他守陵,“看门当如孙仲谋”;还有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出身寒苦,喜欢因地制宜不拘一格;最近又有一种很火的说法,说神道是北斗七星的形状,还有专家说美龄宫也是北斗七星的一部分。但是这个说法不是很可靠,北斗七星理论很早就出现了,但是最尊贵的位置应该是勺子口朝向的地方,明孝陵的宝城刚好不在这个方向,所以神道设计的用意和星象说关系不大。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