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中亦西、中西合璧:梁启超在教育子女上有哪些绝招?
我们看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和理念,确实带有亦中亦西、中西合璧的特点。换句话说,他对子女的培养教育,成功实现了以人格教育为主的儒家传统在现代社会的创造性提升和转换。这么说也许有点绕嘴或不知所云,但他的做法和实际效果确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相结合的美好前景。由于他的悉心教育,九个儿女个个成才,各有所长。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又有哪些绝招?他的一位学生很羡慕老师的家庭,曾说“要学先生,须从家庭学起”;梁启超却坦诚地表示,“谈何容易”。
梁启超
梁启超这么说一定有他的道理,可以说是甘苦自知。他的老师康有为也是大教育家,培养了梁启超这样的学生,但他在管教子女方面却远不如梁启超。他晚景凄凉,去世以后,家里发生了很多问题,子女们的为人处世,让其弟子和朋友在伸出援手的同时,又颇感无奈和尴尬。鲁迅先生倒是写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当时他已三十八岁(1919年),虽说他很想“摆出父亲的尊严,谈谈我们和我们子女的事;不但将来着手实行,可以减少困难,在中国也顺理成章”,但那时他毕竟还不曾做过父亲,没有做父亲的体验。他年近五十岁方才得子;儿子不满七岁,他便已去世,并没有遭遇更多的子女成长中的麻烦和问题。所以,究竟如何以“儿童本位”教育孩子,教育之后又将得到怎样的结果,鲁迅所能给予后人的,多是理论的思考和浪漫的想象,而非行动的指南。
鲁迅
梁启超就不同了,他有九个孩子(还不包括早殇的)。大女儿出生的时候,他只有二十岁,按照现在的习俗,二十岁常常还被父母当作“孩子”,他却已经做了父亲, 不知那时他是否已经懂得了为父的不易。不过,他二十三岁(1896年)就发表了《论女学》《论幼学》等论文,对于青少年的早期教育有着相当深刻的认识。他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可见,他对早期教育,或者说幼学,是看得非常重的,认为这是关系到每个人一生成败的大事,是安身立命的基础工程。
长子梁思成
在他看来,教育子女绝非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家族的私事,广而言之,教育的好坏,与国家的兴亡、天下的兴亡,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想变法图强,先要有好的教育,才能开启民智,造就新人。这是老大中国走向新生的当务之急,可以说是“悠悠万事,惟此为大”。他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中国教育的设想和思路,有些具体做法现在看来也许是幼稚可笑的,但在百余年前就能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提出循序渐进、循循善诱、启发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梁启超恐怕是第一人。
( 解玺璋:《梁启超传》,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年版 )
作者简介:解玺璋,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季我努学社顾问、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从事报刊编辑、图书编辑二十余年,曾获多种全国及北京市文艺评论奖,著有《梁启超传》、《一个人的阅读史》、《喧嚣与寂寞》、《雅俗》等。
( ?编辑: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所研究生 萧宸轩 ??) ????????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