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若论起“坑爹技术”哪家强?恐怕不少小伙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一个人,那就是袁世凯的大公子——袁克定。
就是这位小爷,当初用一份假的《顺天时报》,生生坑苦了聪明一世的袁世凯。
让老爹天天读着假报纸,误以为外面的民意都拥护自己登基,最终掉进了儿子处心积虑挖掘的称帝深坑里面。
最终,袁大总统沦为了独夫民贼,在一片举国声讨中,骂着“欺父误国”,黯然离世。唯一的嫡长子
光绪二年年底,年仅17岁的袁世凯,在河南项城老家,迎娶了当地富户于鳌之女为妻。
两人成亲的第二年,于氏便产下了一名男婴,按照袁氏家族的族谱,“保世克家,企文绍武”排序,袁世凯给这个孩子取了一个名——“克定”。
初为人父的袁世凯,看着眼前这个粉雕玉琢的婴孩儿,抱在怀里,疼爱非常。
像许多望子成龙的父亲一样,袁世凯决定,今后,一定要好好培养自己的这个孩子。
后来,因为与于氏失和,袁世凯与之分居了几十年,两人再无子嗣。这也使得袁世凯后来虽然子女挺多,共有17个儿子,15个女儿,但论起嫡出的孩子,却只有袁克定一个。
既嫡又长的身份,使得袁克定在袁世凯的心中,地位非同一般,绝非其他庶子可比。
在后来的日子里,袁世凯一直将长子袁克定带在身旁,亲身鞠养。无论是在朝鲜任总理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之时,还是在济南担任山东巡抚、天津担任直隶总督,乃至后来调回北京任军机大臣,袁克定一直都跟随着老爹左右,亲聆教诲,看着、学着老爹处理政务。
同时,作为袁家的长子,袁世凯对于这个儿子的教育投资可谓不惜血本,不仅花重金延请了数位名家亲身教导,还专门为其聘请了一名德语外教,教授袁克定德语、英语。使得袁家的这位大少爷,在今后与洋人打交道时,毫无语言障碍,顺风顺水。
然而,外语说得溜,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儿。特别是1913年9月,袁克定和德皇威廉二世那一番毫无障碍的交谈,让袁克定本来就不安分的心,彻底躁动了起来。德皇的支持
1912年,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克定带着母亲于氏等人从洹水村回京。
在前往彰德火车站的途中,袁克定执意策马而行,结果从受惊的马上坠落,导致足胫摔折,后来又误信巫医,耽误了治疗,最终落了个右腿残疾。
为了医治腿疾,1913年9月,袁克定赴德医治伤腿。
在德国的日子里,袁克定拜见了德皇威廉二世,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儿子前来拜会,德国方面也很重视,德皇举行了盛大的国宴,欢迎袁克定一行。
因为袁克定本人德语说得很好,因此两人在酒宴上相谈甚欢。席间,德皇谈及了德国的对华外交立场,对于“中国非帝制不能自强”的观点,深表赞同,宴会之后,威廉二世将一封亲笔信交给了袁克定,请他转告其父袁世凯:
“请转告袁大总统阁下,我国将在外交方面全力支持他。”
德国的表态支持,让袁克定坚定了拥护父亲称帝的念头,因为在共和体制之下,自己的父亲早晚是要退休的,而袁家现有的权力,也迟早要拱手让人,自己这个袁大总统儿子,最终也有明日黄花之时。
权力的诱惑,让人难以割舍,袁克定知道,自己父亲袁世凯,其实也是这样的人,他老人家想要恢复帝制,但又迟疑不定,患得患失。
而自己所能做的,就是帮老爷子下定决心。一份假报纸
1915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并私底下暗示袁世凯:
“祝愿贵大总统高升一步。”
看到父亲对日本政府的重视态度,袁克定决定,想要父亲坚定称帝信心,就得让他坚信,外界也是支持他的,而这里面的玄机,就藏在袁世凯每天读的《顺天时报》上面。
《顺天时报》是日本外务省在北京出版的中文报纸,是日本政府在华的态度反映,对日本方面非常重视的袁世凯基本每天必看。为此,袁克定每天都会派人送来报纸,呈给父亲阅读过目。
袁世凯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儿子递上来的这份报纸,竟然是他花大价钱招揽的笔杆子们,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编纂而成的定制品。
就这样,袁世凯每天读着定制的《顺天时报》,看着报纸上日本人对自己称帝的支持,看着全国人民对帝制恢复的渴望,让袁世凯觉得,自己想干的事儿,其实也很符合民意,也很得邻居们的支持。
就这样,称帝的事情,提上了日程,开始运作起来。
直到有一天,袁府的一个小丫头从外面买五香蚕豆时,因蚕豆外面包了份真的《顺天时报》,被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无意间发现,这个弥天大谎才最终露出了马脚。
自己的儿子,竟然跟自己玩阴的,气急败坏的袁世凯把袁克定叫过来,用皮鞭一顿抽打,大骂:
“逆子,欺父误国!”
但此时,称帝事情已经开始运作起来,想要叫停,已经骑虎难下。
为了弥补自己的纰漏,袁克定赶紧叫来了自己的谋友杨度,让他给袁世凯进呈了一份《君主救国论》,从理论上阐明了当下复辟帝制的需要和合理性,让袁世凯复辟的行动,得到了舆论上的声援。
一场称帝的闹剧,最终在袁克定的力推、袁世凯的觊觎之下,最终粉墨登场。
然而,洪宪帝制不得人心,登基之后的袁世凯旋即遭到众叛亲离。1916年,身心俱疲的袁世凯一病不起,在临终前他感慨道:
“克定害我……”风光不再
袁世凯死后,没有老爹帮衬的袁克定,根本斗不过段祺瑞、冯国璋这些狠角色,他很快便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之外。
心灰意冷的袁克定主持了家族财产分割之后,搬到了自己在德租界威尔逊路的房子内居住,1935年又搬迁到北京宝钞胡同63号故居,一直过着身居简出,低调的日子。
因为身为嫡子,所以袁克定分走了袁世凯存在法国账户上的财产,使得袁克定在生活上依然非常富足,该听戏听戏,该讲排场讲排场,家里有专门的私人医生和厨师。
然而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沦陷,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当中,袁克定的生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北京沦陷之后,袁克定带着家人搬到了颐和园排云殿牌楼西边的第一个院落——清华轩内居住,好景不长,坐吃山空,家境败落的袁克定过起了典当的日子。
谁能想到,昔日的纨绔公子哥,最终变成了一个依靠典当过生活的破落户,这个从人们视线中淡出的公子哥,原本会被人们渐渐忘记,然而历史却偏偏让袁克定再次走到了台前,一挽先前的不良印象。
华北沦陷后,日本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知道袁克定生活困窘,便想趁机招揽对方,让袁克定加入华北伪政权,借其影响,维护日伪统治。
袁克定当时虽然经济困顿非常,但最终拒绝了日方邀请,他对表弟张伯驹提及此事:
“出任固然有了财源,但也不能因此而作汉奸。”
随后,还登报声明,自己因病对任何事情不闻不问,并拒见宾客。
这让日方很是恼火,不久日本特务、汉奸便盯住了他的宅院,关键时刻,汪精卫最后出手帮助了袁克定,晚清时期汪精卫刺杀摄政王时,袁克定疏通关系,最终为救下汪精卫出力不少,因此汪精卫感念他的救命之恩,劝阻了日本人对袁克定下手。
汪精卫派人带了一些礼品和一笔不小的钱款,袁克定收下礼物,将钱款退回,对来人说:
“礼物我收下,这是私谊,钱恕我不能取,请如数带回。”
六十岁那年,表弟张伯驹来看望他,看着满室萧索,不禁感慨作联:
桑海几风云,英雄龙虎皆门下;蓬壶多岁月,家国山河半梦中。
后来张伯驹看袁克定家产耗尽,生活越来越难捱,就将他接到了承泽园,张伯驹的孩子们曾这样回忆对袁克定的印象:
不过我见到袁克定时,他已是位七旬老人,那时候我眼中的他,只是一个很可怜的、没人关心、有些孤僻的老人。
在承泽园生活的这些年里,袁克定一年四季只穿长袍,他从不抽烟,和客人见面也很客气、和善,总是微微欠身点头致意,对我们孩子也一样。
1948年,时任中央文史馆馆长的章士钊给袁克定谋了一个馆员的身份,让他在那里工作,每月有五六十块钱收入。
袁克定每次拿到工资,就会交给张伯驹的妻子,但张伯驹他们从来都不收他的钱,张伯驹对夫人说,既然把他都接到家里了,在钱上还计较什么。
1953年,张伯驹的承泽园卖给了北京大学,众人搬出来后,张伯驹为袁克定家在西城买了间房子,让他们搬了进去。
后来,年老体衰的袁克定又丢了工作,没有收入,每月靠着到街道领20元救济金和表弟家的接济过日。
1958年,袁克定在西城的小房子里去世,终年80岁,后事为表弟家代为料理,这个曾经差点影响历史的“太子爷”,最终凄凉地落下了人生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