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罗马帝国在众多日耳曼部落的围攻下覆灭后,这些日耳曼部落纷纷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小王国。同时,日耳曼人分支的法兰克人也建立起了新的王国,是为法兰克王国。但与其他日耳曼王国不同的地方在于,法兰克王国不仅有更强的生命力,也对后来的西欧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欧的历史大部分都与法兰克王国的历史有关。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法兰克王国能够在众多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众多王国之中脱颖而出呢?
公元5世纪中后期,法兰克人的首脑克洛维在吞并了几个周边地区的部落之后实力大增,并在如今法国和比利时一带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与此同时,为了拉拢基督教会的势力,克洛维选择放弃日耳曼人的原生信仰,转而信奉基督教。从这一刻开始,法兰克王国也开始了基督化的进程。
凭借着基督教会的地位和势力,法兰克王国获得了一个强有力的靠山,使其能够在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处、众多王国林立的情况下获得一部分难得的生存空间。而基督教会对法兰克王国国王权威的鼎力支持、以及向后者提供的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法兰克王国的发展。
同样,法兰克王国为了强化基督教会这一盟友的地位和力量,也给予了后者许多"优惠政策",比如在经济和政治层面给予教会一定的特权,从而使基督教会的势力开始膨胀,为后来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能够走向极盛时期并凌驾于各世俗君主之上奠定了基础。
在法兰克王国度过了前期发展阶段过后,就进入到了一个政治相对平缓的稳定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国王的王权逐渐旁落,而身为国王近臣的宫相则快速笼络了大权,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宫相查理·马特。
查理·马特虽名为宫相,但已经是王国的实际统治者。在他执政时期,曾在王国境内推行采邑制度,西欧的封建化进程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法兰克王国所推行的封建制度,并不仅仅在政治上起到了积极影响,实际上还对经济和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分封贵族土地,可以使"每块土地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毕竟身为一国之主的国王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也就是说,封建制度也一定程度降低了国王治理整个国家的困难度和负担。
同时凭借着与封建制度相结合的封君封臣制度,国王不必再斥巨资养护大规模的武装力量,而是将这一任务交给了封建贵族们,贵族们只需要在战时向国王提供先前约定数额的士兵即可履行约定。而这个数额又因贵族数量众多的原因被稀释,因此每个贵族并没有承担较重的军事义务,这也能够保障贵族们能够顺利履约。
西罗马帝国的覆灭,无疑引起了整个欧洲格局的剧烈变动。在日耳曼人的冲击下,被保存在西罗马帝国内部的早期罗马社会时期留下的珍贵文化典籍等能够突显文明内涵的东西被摧毁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被罗马人所鄙夷的落后的日耳曼文明。
在其他日耳曼人尚且沉浸在自己的文明中不可自拔时,法兰克人却先其一步开始了对文明的重建工作。在吸收了罗马文化的同时,法兰克人还积极吸收其他日耳曼部族的特殊文化,从而将其与自身的文化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法兰克文明。对此,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的黄志强讲师在《欧洲中世纪法兰克王国历史地位评析》一文中曾经提到:
···(法兰克人)···把自身的野蛮传统、地方主义和强调血缘的传统与希腊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相整合,这种整合···标志着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文化整合完成了。
与其他日耳曼人建立起来的王国相比,法兰克人则更加重视对文明的重建工作。不过需要提到的是,早期的法兰克人并无意重建文明;对文明的重建工作,是自加洛林王朝才开始的,也就是矮子丕平所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
而法兰克王国之所以没有在开始文明重建工作之前就被其他蛮族毁掉,也正是因为查理·马特所推行的采邑制度及封君封臣制度带来了诸多红利。凭借着各封建领主提供的强大的军队,法兰克王国才没有在外敌的侵袭过程中走向毁灭,从而有机会进入加洛林文艺复兴时代完成对文明的重建工作,从而在各日耳曼人所建立起来的各个王国之中脱颖而出。
法兰克王国和其他日耳曼人所建立起来的国家一样,基本上都处于同一起点,二者都继续沿袭着过去部落时代的生活方式和各种制度。但是当氏族部落前进至国家形态之后,一些适用于氏族部落时期的制度就已经被时代所抛弃了,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威胁国家根基的不利因素。
毋庸置疑的是,克洛维通过皈依基督教和使法兰克王国完成基督化,使法兰克王国从一开始就获得了其他日耳曼王国所不能比肩的优势。凭借基督教会的力量,法兰克人的野蛮行为不但受到了限制,头脑中也对国家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概念,毕竟基督教会也曾经和强大的罗马帝国并存过。
同时随着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前进和文化整合基本完成、以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基本上重建了已经因战乱而几乎灰飞烟灭的文明,使法兰克王国拥有了远超其他日耳曼王国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仍没有做出改变的日耳曼王国就慢慢地被历史所抛弃了;而法兰克王国则存活了下来,并对西欧历史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洲中世纪法兰克王国历史地位评析》,黄志强著
【2】《法兰克王国的王权论略》,李秀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