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活军”这个词,即使不推敲意思,也觉得凄惨。的确,“乞活”军的存在是当时特殊历史时期的一个悲剧所在。
那是历史上不愿意提及,或者很少有人特意提及的年代——五胡十六国。那时社会黑暗,比统一王朝的末代要黑暗的多。也就是那时,才更能证明人性的贪婪和自私,五胡十六国充分说明了我们“人吃人”的特征。因为统一王朝“人吃人”,蚕食的是精神,五胡十六国是真吃,消灭的是肉体。
那时百姓苦,一不小心还被抓去,妇女被叫做“两脚羊”,一旦抓到,军士们享用完了就杀了吃了。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百姓们必然会奋起反抗。
当时北方战场有一支特殊的部队,叫“乞活军”,意思是没钱吃饭了,为了活命到处打仗,或者以打仗为生。
这样的部队往往大家认为是民间自发组织吧?其实是官方组织的,官方将流民组织起来。这个特殊现象只有乱世才有。
这些流民组织起来的“游击队”,十分灵活,平时分散,到处找活干,打仗时候聚集在一起。有人说,他们是流民队伍持续时间最长的,也是最具有凝聚力的。
为什么官方会把流民组织成军队?是因为流民太多了,泛滥了,为了便于管制。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官方”还挺聪明的。
饥饿足以让人崩溃,许多地区出现“易子而食”、“人相食啖”(《晋书》)的人间惨剧。北方常战乱,瘟疫也多,人们吃不饱,父权社会的暴戾和自私就显示出来。因为女人和孩子没有,他们就先吃女人和孩子。
比天灾更可怕的是人祸,在并州,盗贼四起,有的盗贼还是官方的正规军……百姓没安全感可言,在那些人性的邪恶面前,无辜而善良的百姓甚至没有“生存权”,中原像人间地狱,每天都有很多难民在行走,尸体绵延的比车辙更远。
乱世中,也有一些小国可以栖身,但毕竟容纳不下全部的难民,很多人还是随着队伍行进,不断迁徙,别说种地,性命都不保。政府对这些流民很头疼,因为流民游荡的时间久了,就会变成流寇,这是必然的,因为人总得生存。这些流民安顿起来很困难,强行压制也不行,所以政府得想办法。
政府想到将流民迁徙回原地,但哪里有那么容易,当时也没手机,没网络,还能一声令下大家都乖乖回去?当时流民分布的很散,组织安置也不容易。再说当时地方政府自身难保,根本无暇顾及难民。
五胡十六国时期,难民分布之广,达到空前的状况。
流民到了哪里,哪里就排斥他们,因为大家都缺粮,这种挤占生存资源的做法,当地人十分反感。
各地组织武装,烧流民的房子,驱逐他们,流民要想生存,也得有自己的武装,所以他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武装。
这就是“乞活军”形成的社会背景。
在“乞活军”中,最活跃的是燕王司马腾的一支,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历时最久。
他们这样做的好处有,第一,让流民有所依靠,不至于作乱;第二,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是能够谋取利益的保证,当然对他们而言,所谓利益就是吃饭;第三,这支队伍为活命乞食,就会格外强悍,跟敢死队差不多。所以这反倒成为司马腾一支利器,一个重要的军事力量。
“乞活军”被当时称为敢死队,打仗异常英勇,而且个个都不怕死,立下许多战功。
“乞活军”有过什么军事行动呢?
“乞活军”跟石勒打仗,后来在八王之乱,司马腾用他们攻击司马颖,然后攻击石勒,后来石勒为司马颖报仇杀了司马腾,“乞活军”又在田甄、田兰的领导下,给司马腾报仇,杀了汲桑。
这支令人闻风丧胆的“敢死队”,最终被分裂了,据说是因为意见不合。
一部分投靠了司马越,司马越死后,“乞活军”不中分散,后来攻打石勒,让石勒吃了不少苦头。
一部分远走山西,还有一部分暂时投靠石勒,后来又背叛了石勒,投了东晋。
别以为“乞活军”存在的短,他们可是存在了百余年,对石勒他们而言,简直是“阴魂不散”,这支活跃在古代战场的“特殊部队”,让很多英雄人物都胆战心惊,看起来很威风,其实是无奈。“乞活军”是乱世中,流民不幸的历史,也充分见证了那个动荡时代,深刻的悲壮和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