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分为下面几种:
挨训之后开始大吵大闹的
这类孩子通常发生在“娇生惯养家庭”,平时享受特权享受惯了,突然遭指责,心里肯定受不了,情绪就比较容易失控。这类孩子的性格多多少少都存在问题,比如自私,只允许自己占别人便宜,不允许别人从自己这里得到好处。
在家无所谓,父母都让着,可到了社会上呢?谁会愿意跟一个一毛不拔还理直气壮的人在一起玩?只要他人认清楚真面目,立马离开。
在如今这个社会,能力只是成就的一方面主导因素,而更为关键的是交际,人脉不行、朋友不多,除非是真正的特殊性人才,否则很难有出息。
有能力就能升职?不,懂行的人都知道,领导最大的本事是协调公司内部关系,而不是亲自上阵。
除此之外,由于玻璃心,他们在遭遇挫折时,还会做出让别人无法想象的极端行为,让人匪夷所思。
挨训之后能迅速调整好心态
他们在挨训之后,并不会大吵大闹,恰恰相反,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镇定,能迅速调整好心态。
出现这种情况的孩子,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脸皮非常的厚,对于父母的训斥,他们完全不往心里去,随你怎么说,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子;另外一种就比较厉害了,他们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父母的训斥中找出不足,并在心里琢磨着如何改正,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曾经听一位老师说,他其实最喜欢的学生不是那种一开始就非常厉害的学生,而是那种原本成绩很差,但经过老师的指导,慢慢变好的学生,这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成就感。
想要达到这个目标,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知错能改”。
天才永远是少数群体,绝大多数人的起跑点都差不多,决胜的关键就在于“进步速度”,错的越少,进步的就越快。
知错能改,就算起点低一些,只要能坚持,后期照样可以追上来,甚至爬得更高。
从一开始就顺顺利利,不见的就是好事,就好比抖音上的一个段子,说大学一毕业就创业成功的人,30岁之前必然有一道坎,它会淘汰至少7成的人,让他们摔得比普通人更惨。
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孩子锻炼心性,提高他们的抗压性以及适应力,这样既方便了日后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能让孩子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
挨训之后偷偷抹眼泪或者沉默
与之前心态好不一样,孩子挨训之后变得异常沉默或者偷偷哭,很大可能是自卑、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对付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小心,新闻上那些自残、离家出走甚至跳楼的,都是这些人,因此,教育方式必须要轻缓。
可说可不说的,就别说,一定要说的,也得挑着说,毕竟相对于教育上的那点进步,孩子的健康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不仅如此,安全感的匮乏,还会给他们留下心理阴影,这些阴影会一直跟随着孩子,在其人格塑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造成干扰。
发展到后期,自卑很有可能演变成自闭,甚至是“陌生人恐惧症”,他们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敢与外界接触。
训斥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美国权威教育专家埃德温·凯斯特说过“训斥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
孩子犯了错,家长训斥,看似合情合理,很自然的因果关系,然而,事实上这并不是唯一的教育方式,离最好更是相差甚远。
针对不同的孩子,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过程可以曲折,方法可以多样,但正如老一辈说说的那样:攻心为上。
让孩子法子内心的改变,才是教育真正的样子,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问题的复发。
当然,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有一些孩子确实“天生不听话”,不管家长再怎么苦口婆心的劝说,他们都一副淡淡然的样子,怎么舒服怎么来。而这种生活方式,往往偏向于学坏,一步一步迈向深渊,这无疑是家长无法接受的。
主张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棍棒教育确实存在非常多的后遗症,但从客观角度来讲,它们的威慑力是其它所有正常教育方式都不可能媲美的。
家长打孩子,目的不是惩罚,只是用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做错事情是有代价的。先从气势上压倒他们,这样才方便下面教育工作的进行。
总有家长抱怨,带娃太难了,阅历不同,无法沟通,很明显,她们所谓的阅历,这是增长了见识,却缺乏同理心。
总是以高高在上的态度面对孩子,将生活中的不如意,通过教育的借口,发泄在孩子身上,缺乏耐心、细心以及默契,这样又怎么可能得到对方的配合,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越来越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