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民族在中国的历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所创造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形成中华古代文明的两大支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的游牧民族有很多,各个民族和部落的名称都曾在历史的大舞台上一一闪过,比如:匈奴、氐族、羌族、鲜卑、柔然、吐谷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许多部落,这些游牧民族错综复杂,或许有的已被遗忘,而难以尽数。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以先进农耕的汉族存在着不少的纷争。
早在夏商周时期,汉族统治的地区就与周边的异族展开了持续的较量。而此后,强大的汉王朝举全国上下之力,给北方的匈奴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尽管匈奴不在了,但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又先后效仿着匈奴的步伐。在经历了长达三个半世纪的割据混战,各个异族逐渐占领了北方各地,学习汉族,建立自己的王朝。
据《晋书》记载,塞外内附有三十万人,入塞匈奴有数十万人,羯族和其他进入中原大地的十九族有一百多万人。
那么,北方游牧民族要建立像中原的汉王朝那样的政权,又有哪些缘由呢?
首先,中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领土是高原,且长城以北处于较高纬度,气温低,降水稀少,草原面积广,天然适宜游牧业的发展。
据当代学者考察,气候变化与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有着很大的关系。温暖期,气温较高,降水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整个社会经济比较繁荣,政治稳定,北方游牧民族没有大规模南下的必要。
而在气候寒冷期,气温要比温暖期低20℃~30℃,降水明显减少,温带草原要向南移动200千米左右,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必然随草原的南移而大规模南下。
当中原的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百姓民不聊生之时,汉族内部战乱烽起,大大降低了抗御游牧民族南下的能力,而此之前游牧民族一直在养精蓄锐。
在这个时候早已蓄足精力,于是,一批又一批的北方游牧民族陆续战胜中原的王朝,进而向内地进行大规模的迁徙。
其次,由于汉民族文明发达,农业生产,定居生活,文明进步,对游牧生活、文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所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碰撞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游牧生活养成了马背上的民族不断进取的精神。他们的组织性强,军事能力高,相对于农业文明对安定环境的渴求和维护,游牧民族求新求变,勇于探索。
随着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南下中原,建立统一王朝。而南下的游牧民族极少有重新北迁的。他们往往被中原相对先进的文化和更优越的自然条件所“征服”,先后进行汉化。
因此,少数民族王朝要想巩固对整个王朝的统治,必须尊重占人口主体的汉族的历史与文化,实行促进民族融合的政策。
虽然战争使得百姓民不聊生,但是少数民族带来不同的民族文化,丰富了汉民族的文化,加速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同时,北方人民躲避战乱,而导致大量人口南迁,又给当时还算荒芜的南方带来了众多的人口以及先进的生产力,对南方的生产活动带来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