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舍生取义”的说法。弹尽援绝时,中国人往往会选择死战到底,不但能赢得本国人民的尊重,也会赢得对手的尊重。无论哪个阵营,凡是战斗到底的人都会受到后世的敬仰。受中国文化影响,日本对这种做法也非常推崇,“武士道精神”更是犹有过之。抗战初期,我军连一个俘虏也抓不到;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常常整师团阵亡而鲜有投降者。
西方人面对这种情况却截然不同。西方人讲究契约精神,直接表现就是忠于职守,虽然缺乏为国牺牲的精神,但往往能在战斗岗位上坚持到最后一刻。在西方人看来,军人也是一种职业,只需要完成与薪资相应的工作量即可,为此付出生命却大可不必。因此,西方人常用的劝降词是“你已经为国家战斗到了最后一刻,现在该为自己考虑了”。听到这句话,西方军人一般都会放下武器停止抵抗。
东方军队也有成建制投降的,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会遭到本国人民的唾弃,也不会受到什么优待,西方人对投降一事却相当宽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第6集团军被全歼,主帅弗雷德里克·威廉·保卢斯投降。希特勒对此非常失望,但仅仅是因为他是德军历史上第一个向外军投降的元帅。1955年,保卢斯返回德国,受到了德国民众的唾弃,原因是他在1944年通过广播进行了反战宣传,而不是因为投降。
其实,西方军队的战斗精神并不比东方军队差,只要还有一战之力就绝不会投降,直到弹尽粮绝。这是由东西方的不同国情决定的。近代西方工业发达,后勤保障先进,至少为军队提供了65%的战斗力。一旦陷入重围弹尽援绝,就意味着失去了战斗力,自然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投降。而东方国家在近代较为落后,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于人的战斗意志,后勤保障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即便后勤断绝,也能保持大部分战斗力,因此不存在弹尽粮绝就可以投降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