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蜜小新还有两个月就到预产期了,闲聊的时候谈到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为什么有些家庭父母没有上过大学或者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孩子却十分优秀?而且相对于同龄孩子更懂得主动学习。
相反,一些家庭条件好、父母学历高的家庭,孩子却对学习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这样的现象,我们一直认为影响孩子智力和学习能力的主要还是遗传因素。
其实不然,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潜藏在孩子之间的巨大教育资源宝库——父母和看护人的语言,却是长期以来被人们忽视的。
这种被忽视的语言的能量,是怎样拉开孩子之间的差距的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方面一:早期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大脑词汇积累量
从出生开始,孩子的大脑发育核心在于与一位有爱心、能做出积极回应的成年人之间的互动,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对话影响着孩子潜意识里积累的词汇量。
研究表明:当孩子长到3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所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救济家庭的儿童要多出3200万。
所以当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父母之间的沟通,以及与宝宝平时的互动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拉开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了。
方面二:语言对大脑的塑造作用
这里所说的3000万词汇量并不是完全指向不同的词汇,而是指说话的总量,如果父母只顾往孩子的脑袋里塞入简单词汇,如“好的”、“闭嘴”、“真棒”等没有太大意义的话语,即使装进去的再多,对孩子的语言学习也都没有益处。
也就是说,在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多给予肯定和鼓励,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接受能力增强,适宜地使用丰富性、多样化的词汇对孩子的成长帮助会更大。
方面三:父母的语言有助于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的人面对挑战与失败总是能够迎难而上;相反,成长型思维对应的另一种思维是固定型思维,他们面对挑战与失败总会下意识地回避。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周遭环境带来的挫败感,而孩子克服困难和挫败感的关键,就是帮助孩子树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事实证明,父母经常夸赞孩子努力,要比夸赞孩子聪明更有效,也更利于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构成。
原因是,夸努力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增加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的自信心。而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容易居“聪明”自傲,一旦受挫则更容易放弃,认为是自己不够聪明才造成的。
所以说,想要孩子在起跑线上赶超他人,单靠“智力”一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父母的嘴也是拉开孩子差距的重要因素。希望每一位爸爸妈妈都能与孩子多一些沟通,通过语言的能量去挖掘孩子身上巨大的潜能。
各位父母,你有想过自己的言语可能正在影响着孩子吗?你会经常和孩子沟通吗?都聊些什么内容?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