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挺好玩 维权骑士签约作者,侵权必究)
赵王忘了撤回来的六千骑兵,居然成就了廉颇的成名之战
齐国,作为战国搅屎棍一般的存在。仗着自己粮食充裕,物资丰富今天欺负一下宋国,明天插手一下燕国,后天坑一下楚国。长期的“坑蒙拐骗”使得其他诸国苦不堪言。
被坑的最惨的燕国励精图治,在黄金台招贤得到了良将贤臣,乐毅和苏秦。一场战国时期最大的战争即将爆发,这五国伐齐可比后来的什么长平之战规模大多了。说是五国,你别以为远在西边的秦国没来。事实上,秦国和赵国居然暂时搁置争议,众志成城得借道赵国来参加联军,共同讨伐齐国。原因吗,新燕君是老秦君的外孙子,当年秦王把自己的女儿嫁到了燕国。反倒是楚国表面中立,背后偷偷侵占齐国土地。
廉颇的成名之战,就发生在五国伐齐期间。
史料记载: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也就是说,廉颇率领赵国骑兵曾经在正面战场大败齐军,并攻占了齐国的重要城市阳晋,威震诸侯,一战成名成为赵王的座上宾。
齐国为什么这么招人恨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老燕王想要让贤退位,燕国太子和被禅让子之在燕国内部发生了内乱。这本来属于燕国自己的内政,齐国却趁乱发兵,一举侵占了本来在战国七雄里就比较弱的燕国。杀死了子之和一众燕国贵族,太子出逃,燕国陷入大动乱。齐国呢,趁机大肆掠夺燕国财富,加上之前齐国灭宋已经被诸侯所不齿。一场战国诸侯搁置争议,共同爆锤齐国的联盟正在形成。
在多国诸侯的扶持下的新燕王回国继位,这才勉强稳住了局面。
赵国虽然经历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这代君王非常软弱。虽然赵惠文王在沙丘之乱中饿死了自己的父亲赵武灵王,是位亲手杀害了父兄篡位的狠角色。但面对秦国,却立刻怂下来。哎,充其量一个窝里斗的富二代新王。
在赵国和秦国的接洽中,两国暂时搁置和争议,秦国将会借道赵国去打齐国。这时候齐国派来说客想要通过割让领土让赵国中立。见财起意的赵王同意了齐国的请求,于是下令前线的部队大规模回撤。恰巧秦军行军路过,面对赵国的左右摇摆,秦军非常不高兴。赵王得知消息境内的秦国对自己有意见,迫于压力又象征性的派去了一些部队。
而廉颇的六千骑兵,属于戍边北方的部队。古代通讯手段落后,一撤一回之间,居然没有得到撤退的命令。在赵王新派来部队之前。在齐赵前线,这六千被赵王遗忘的骑兵成了赵王那会儿在前线仅有的部队。
然而,就是这六千骑兵,决定了战场走向。齐国虽强,但由于是四面受敌,不得不分散兵力驻防。面对赵国的六千骑兵,根本没放在心上。眼下,他们的想法是集中优势兵力,和诸侯联军来一个正面战场的决一死战。赵国的六千骑兵,齐国一波冲锋就解决了。不足为虑。
廉颇却是赵武灵王时代就应征入伍的好青年,他正在等待战机,伺机而动。他可能也不知道赵王把他忘了吧。如果知道的话,或许之后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会更伤心。
廉颇的成名之战,就在这天赐良机。六千骑兵配合乐毅的进攻,神出鬼没得出现在齐国阳晋。一举攻克了齐国的多道防线。看到占便宜的赵王乐开了花,紧急增兵,支援前线孤军奋战的廉颇。廉颇也一战成名,战后被赵王封为上卿。
这会儿,赵惠文王也不怂了。天晴了雨停了,赵王觉得自己又行了。开始四处怼人,由此得罪了秦国。也为之后的长平之战,埋下了伏笔。
廉颇的成名之战多意外?被君王遗忘了的六千骑兵立了这样的大功。反倒是君王觉得自己行的时候,赵国开始四处吃亏。哎,天大的讽刺。
(创作不易,感谢您一直以来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转发和引用观点,严禁自媒体搬运洗稿抄袭。希望自媒体抄袭者能找到一条光明合法的赚钱途径,给原创者一条活路。你剽窃别人多次翻阅史书总结出来的观点真的很缺德,只能祝你抄袭死全家,歪曲观点挨千刀)
(本文仅在历史挺好玩发布,如果发现抄袭欢迎私信原作者,第一位举报并截图的朋友发1元红包,感谢您对版权事业作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史记.赵世家》
《战国策.赵策三》
《世说新语·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