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燕、秦、韩、赵、魏五国军队攻齐。在五国伐齐中,齐国大军因为连年兴师动众,所以斗志消沉。结果,当五国联军进攻时,齐军一触即溃,遭到惨败。在此基础上,乐毅率军攻下了70多座城池。不久之后,楚国大将淖齿却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国占去的淮北土地。
公元前283年,齐国大臣王孙贾等杀死淖齿,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王,是为齐襄王,死守莒城以抗燕军。即墨军民在守将战死之后,共推齐宗室田单为将,坚守抵抗燕军。最终,在田单等人的努力下,齐国成功复国。不过,在此之后,齐国却在战国七雄中失去了声音。那么,问题来了,五国伐齐后,齐国为什么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三流国家?
一
首先,在五国伐齐后,齐国之所以一蹶不振,彻底沦为三流国家,原因主要分为两点,一是五国伐齐让齐国损失惨重,二是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坐以待毙,错失了再次崛起的机会。一方面,就第一点来说,公元前284年,在济西之战后,乐毅集中力量攻击临淄,拿下临淄后,把齐国的珍宝财物以及宗庙祭祀的器物全部夺取过来并把它们运到燕国去。
对于齐国来说,因为大部分的疆域都被燕国大军所占据了。而乐毅率领的燕国大军,则将这些城池的珍宝财物全都运回了燕国。在此之后,虽然田单成功恢复齐国,但是,这些钱财却是要不回来了。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因为拥有山海鱼盐之利,所以商业繁荣,成为当时最富庶的诸侯国。换而言之,齐国的强盛,是建立在财富之上的。
二
在战国时期,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依靠的就是精锐的魏武卒。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对于魏国的魏武卒,齐国也有一支精锐力量——“齐技击”。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战时才召集技击之士,然后根据战功奖励丰厚酬劳,闲时就让他们回家种田,又不耽误农业生产。《汉书·刑法志》中曾提到:“齐愍(王)以技击强”,齐技击发展到历史顶点。
进入到战国中期,“齐技击”帮助齐国击败魏国,消灭宋国,成为齐国称霸中原的核心力量。不过,“齐技击”的战斗力,是建立在丰厚酬劳的基础上,也即需要源源不断的财富支持。而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因为遭到了燕国的洗劫,所以难以继续组建一支庞大的“齐技击”了。正是失去了“齐技击”,导致齐国军队的战斗力明显下滑。
三
另一方面,在五国伐齐后,齐国完全拥有再度崛起的机会,也即抓住战国七雄格局发生变化的机遇,主动参与到战国七雄的纵横中。但是,在五国伐齐后,不管是齐襄王还是齐王建,都没有抓住这样转瞬即逝的机遇。比如在长平之战时,秦国和赵国的主力,都集中到了长平的战场上了。对此,齐国不管是帮助秦国还是帮助赵国,或者是趁机攻打其他的诸侯国,都是一个可以浑水摸鱼的机会。
但是,长平之战期间,齐国却无动于衷,坐视秦国实力的进一步壮大。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对此,魏国、楚国、赵国联合,打败了秦国。在此基础上,不仅魏国、楚国、赵国趁机从秦国手中收复失地,连弱小的韩国都加入到收复失地的行动中。
四
最后,可是,在这样的大好机遇下,齐国依然什么行动也没有。进一步来说,当机会已经被摆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你必须紧紧抓住,否则就是暴殄天物了。对此,司马贞《史记索隐》中表示:“秦假东帝,莒立法章。王建失国,松柏苍苍。”到了秦灭六国时,齐国依然无动于衷,在秦国攻打六国时,不仅不帮助其他诸侯国,也不想着趁机获得利益。最终,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军进攻齐国,齐王建这位君主只能成为阶下囚了。
和齐国相对应的是,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同样损失惨重,但是,赵国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邯郸之战中全力抵抗,不仅击败了赵国,还一度率军包围了燕国都城。在此之后,赵国李牧等名将,更是和秦国打的有来有回。由此,非常明显的是,齐国的衰落,很大程度还是自己放弃了自己。好比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你自己原地踏步,就不要羡慕别人乘风破浪了。也即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留下了精彩事迹,而五国伐齐后,齐国却在死气沉沉中走向终结。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