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开国上将粟裕, 为什么被称为“战神”?

由 聊素丽 发布于 经典


粟裕

从普通士兵到共和国大将,从南昌起义到全国解放,著名军事家、战略家粟裕身经百战。在夫人楚青的印象里,“除了排长,军中从班长到总参谋长几乎所有军职粟裕都亲任过,他是一个完全依靠战绩战功,从基层点滴成长起来的开国将领。”生前曾不止一次有人称赞粟裕“百战百胜”,粟裕总是半开玩笑地回答:“我哪里是百战,好几百战了。”

他戎马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藏在脑袋里长达54年之久的弹片。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军中粟裕被认为打仗最像毛主席的将领,从指挥小型游击战到运筹大型战役,毛主席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达对粟裕的信任和赞赏。三大战役仅有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60万对阵80万最终歼敌55.5万余人,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毛泽东事后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苏中七战七捷、鲁南大捷、血战孟良崮、沙土集之役、淮海战役……戎马一生粟裕以胜仗闻名军中,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1949年9月,在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期间,刘伯承由衷地向中外记者称赞粟裕:“粟裕将军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1961年,毛泽东在武汉会见英国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谈及解放军的军事统帅时, “我的这些战友中,数这个粟裕最会打仗。”

毛主席的欣赏、将领们的钦佩、部下的拥护以及最为重要的百战百胜的骄人战功,当1955年授衔时,“战神”粟裕最终没有跻身元帅,而被毛主席封为第一大将,于是关于他“两辞司令一辞元帅”的说法,成了粟裕身后战功之外,人品的最佳注解。


成名之仗——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粟裕大将一生经历许多胜仗,特别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典战役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苏中战役以3万之兵擒服敌人4倍精锐,而且七战七捷;济南战役后迅速提议中央发起决定新中国解放步伐的淮海战役,并被毛主席赞为“第一功臣”;上海战役巧妙地以军事压力摧毁敌人的心理防线,最终避免了上海经济遭受创伤……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与南京、上海仅一江之隔的苏中地区成为国民党军进攻的重点。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指示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并准备歼灭由浦口北进的敌人。粟裕经过认真分析,认为与其外线出击,不如先在内线打一仗再走。

1946年,从7月13日至8月31日,华中野战军以3万余人的劣势兵力迎击国民党军12万人的进攻,连续作战7次,歼灭敌军5万余人,被解放区军民誉为“七战七捷”。这次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初战,起到了战略侦察的作用,为中央军委制定内线作战的战略方针,提供了借鉴。华中野战军在战役中缴获了大批美式武器,极大地提高了装备水平。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高兴地说:“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真不错,知道我们的汉阳造不好用,就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

战后,作为这次战役策划者和指挥员的粟裕,得到苏中军民的高度赞扬和由衷敬佩。“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被改编成歌曲和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经典战例——淮海战役以少胜多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同国民党军进行的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是我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军区部队(共60万人)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领导指挥下,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的总前委具体运筹指挥下,以徐州为中心,在北起临城(今薛城),东至海州,南到淮河,西抵商丘的广大区域内,同数量上、装备上占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场大决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略决战,唯独淮海战役是以少胜多。解放军以60万对国民党军80万歼敌55.5万余人,而粟裕指挥的华野部队有16个纵队、1个军、3个军区部队,占淮海战役参战部队的70%,歼灭的国民党军占歼敌总数的80%。

斯大林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首任大使尤金来华前,斯大林特意交代他:“淮海战役打得成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奇迹,也是世界战争史上少有的。你到中国帮我办一件事,就是研究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尤金到中国后,向毛主席转达了斯大林的要求,毛主席说:“这个战役是粟裕同志在济南战役快结束时提出来的。”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王德将淮海战役的经过情况向尤金作了详细介绍。

在淮海战役前、战役中,粟裕三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建立统一指挥体制的建议,将淮海战役发展为战略决战的建议”,“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使战役进攻发展为南线的战略决战。在战役指挥上力求先解决黄维兵团,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鉴于粟裕对淮海战役的贡献,毛主席在1949年的一次谈话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特殊战役——心理战巧取大上海

1949年4月20日至21日,第三野战军渡过长江后,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上海城下。

晚年的粟裕曾经回忆说:“我在淮海战役一结束就开始考虑上海战役了,渡江不紧张,国民党的江防算不了什么,当时主要考虑的是怎样截住上海的汤恩伯集团。”粟裕认为,解放上海不能采取长春方式,因为上海有600万人口,一旦长期围困,老百姓的生活将陷入绝境。完全按照天津方式解决也不行,万一把上海打烂了,对全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太大。最可行的办法是攻击吴淞,既可以截断国民党军的海上退路,又能吸引市区守军前来增援,有利于我军在野战中大量歼灭敌人,从而避免在市区进行大规模的战斗。

1949年5月1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向吴淞及其附近地区发起进攻。经3昼夜激战,我军伤亡很大。正当粟裕调整部署,准备对上海发起全面进攻时,忽然接到上海守军将全面撤退的情报,于是决定提前发起总攻,并再三提醒攻城部队:“进入市区作战时,尽可能不使用重炮轰击。”

23日夜,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从四面八方向上海发起进攻。此时国民党军的心理防线被摧毁,20万守军除5万人乘船逃跑,少数负隅顽抗者被武力解决外,大部分缴械投降。27日,上海战役胜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