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海昏侯墓的发现可以说是考古史上的一件大事,里面发现了好多黄金、竹简,甚至还有像火锅一样的青铜器,看来这个海昏侯也许还是个吃货。
那今天就和大家说说海昏侯刘贺的故事,要说他得从汉武帝说起。
汉武帝晚年的时候爆发了“巫蛊之祸”,皇后自杀,汉武帝的儿子以及孙子最后也被迫自杀。
汉武帝死了以后,由他的小儿子,年仅八岁的刘福临继位,史称汉昭帝。
汉武帝在临终前给汉昭帝选了四位辅政大臣,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就是霍光。
霍光是大名鼎鼎的霍去病的亲弟弟,霍光这个人能力非常强,而且忠于职守,又成了辅政大臣,所以当时霍光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实权在握。
虽说汉昭帝也算是一个英主,只可惜英年早逝,而且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皇位无人继承。
于是霍光琢磨着,得从汉武帝的子孙中挑选一个人来继承皇位。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海昏侯刘贺。
当时的刘贺还不是海昏侯,是昌邑王。
当时刘贺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他的父亲是汉武帝和李夫人生的儿子昌邑王刘髆。
李夫人大家可能知道,著名的那首《佳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就是歌颂刘贺的奶奶李夫人的美貌的。
刘贺继承了父亲刘髆的王位,就是第二任昌邑王。
那么为什么出土的海昏侯墓,是“海昏侯”墓,而不是“昌邑王”墓呢?这个爵位是怎么获得的呢?
这就要从霍光打算让刘贺当皇帝的事儿说起了。
汉昭帝驾崩以后,因为没有半女,霍光从汉武帝的一堆孙子中,挑选出来了刘贺让他继位。
刘贺兴高采烈地入京了,但是毕竟年轻人年少轻狂,以为自己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刚入京就把自己在昌邑城的原班人马两百多人全都给带来了,而且安插到朝中的重要位置上。
刘贺也没想想这霍光是什么人呐?三朝元老!从汉武帝时代一直就谨小慎微,一步步爬到了权力的最高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可以说他绝对就是万人之上,没有什么一人之下。
像这样的老臣重臣,那是万万不能得罪的,必须得摆出姿态好好安抚。
刘贺太年轻了,以为自己是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啊,没把霍光放在眼里,没放到眼里不说,而且他还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才能从霍光手里把权力给抢过来。
按照正常人来讲,霍光在朝廷一手遮天,连让刘贺继位这个事儿都是独自拍板的,刘贺应该对霍光感恩戴德,可是刘贺偏不。
在进京之前,刘贺的手下还一再劝谏刘贺一定要尊敬霍光,朝廷大事要多听从霍光的意见,不要自作主张。
但是这一切刘贺压根儿没听,因为刘贺从一开始到长安城就是奔着夺霍光的权去的。
拥立刘贺的时候,霍光在朝中的势力简直太大了,手握兵马大权,以及经济护卫之权。
到了长安以后,刘贺并没把霍光放在眼里,还把自己带来的手下全部安插在了朝上,并企图抢夺兵权。
霍光肯定不干啊!换谁谁也不能干。我这把你送上了天子位,本来就想着控制着你,现在你来跟我玩这一手?
霍光可是个绝对的OG老炮儿,想废了刘贺就跟玩似的。
当然,废帝也不是件小事儿,也得走正常程序,要师出有名才行。
他聚集了一堆大臣,细数刘贺的无德,不堪大任,然后半威逼半利诱地带着大部队去找皇太后,又在皇太后面前上参刘贺的罪状,同时扣押刘贺,把他身边的人一部分驱逐出宫,一部分关押监狱。再之后让皇太后写下废帝诏书,宣刘贺一人接旨,自此,刘贺就被光速罢免了。
最终夺权失败的刘贺,仅仅在位了二十七天,就背着莫须有的罪名被贬为平民,返回了山东,他带来的两百多个手下全都被杀了。
《汉书·霍光传》中有记载说,刘贺在位27天,干了1127件荒唐事。
稍微有点逻辑思考能力的人就会问,这可能吗?这一天平均得干四十多件事儿啊!
关于这种记载,不好评判真假。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最后刘贺失败了,所以史书对他的记载也就是各种各样的不堪。
总之,后来刘贺被赶回了山东老家,去当了一个平头老百姓了。
被贬为贫民的刘贺仍然保留着原来的财产,每月有工资拿,但是京里也一直派人在监视着他。
在此期间,霍光一直支持着刘病已(汉武帝的曾孙),就是历史上功绩卓越的一代雄主汉宣帝。
霍光死后的第二年,汉宣帝正式掌握大权。
这时候他还有点忌惮刘贺,毕竟刘贺当过二十七天皇帝,于是就派他手下人去试探刘贺,但是发现刘贺这个人并不求上进,不值得一防。
也许是出于怜悯,也可能是出于感激,如果没有刘贺,那就没有自己的皇位和今天。
于是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昏侯,从山东巨野迁到了江西豫章海昏国,也就是后来的南昌。
为什么叫海昏侯呢?这“昏”字是什么意思?贬义的吗?
“海”在古汉语里面意思是大湖;“昏”则表示黄昏之时,古人依据太阳升起和落下来判断方向,所以说这个字在这儿代表的是方位,代表的是西边的意思。
因此海昏国也就代表着湖西之国,也就是鄱阳湖西边的意思。
对于刘贺来说,不再是贫民就挺好了,住得远点也不要紧。
刘贺也终于完成了从王到皇帝,再到贫民,再到侯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