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文章最容易得高分?
不管答案是什么,有一条是肯定的,如果你的文章体现了充分的逻辑力量,一定会距离高分很近。
今天这几十分钟,就要讲一讲,如何在论证显出逻辑,也就是,想教教大家,如何秀思想的肌肉。
“秀肌肉”是个比喻,正经一点说,也就是让文章显出深刻有力量的样子。
不管力气大小,关键是要显出很有力的感觉。文章摆在那里,就是显示出思维的流动,展现逻辑的张力,呈现出力与美来。
“逻辑”这一词语,按说得解释一下好。但是这文章以实用为主,如概念之考证与阐释,这般结构上有必要,功能上体现不多的部分,从略。
本文以讲解为主,举例示范,乃至分析,一定不会少。就是想让抽象的逻辑,以严密而流动的方式显现。好让大家看得清,抓得住,用得好,分数考得高。
请同学们注意,传统的高考议论文(如果“议论文”这种文体概念被广泛接受,而不不被认为是“伪文体”的话)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其思维形式自然也离不开概念、判断、推理。
即使这几年,开始转向为任务驱动下的应用文体写作,逐渐要求考虑情境,开始因为情境需要而强调以情动人。
但是,其核心与根柢,也依然要有说服力的。
说服的力量,固然来自于言语的条理分明。但是如何达到,却要靠综合的手段。
一些体现逻辑的比较常见的方法,比如段落层次要分明,文中每一个分论点务要显眼等,你们都知道也会注意的,本文也会省略。
主要讲一些对拿分很重要,却可能被大家忽视,或之前不太重视的两个方面中的几个方法。
一篇作文中,关联词语的重要性,比你平时以为的要重要得多。
各位平时不乏会使用一些关联词语,但多数情况,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运用的。
有时用得很好,有时候文章效果差些,逻辑不是很强,也不知道差在那里。
其实有不少时候,不是你对问题认识得不清楚,就是没说明白而已。平时口语交际,借助场景表情等因素,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效果不会打折扣。
但考场作文就不同了。
相同的论点,如果意思表达不清楚,或者层次不清晰,阅卷老师尽管知道你想表达什么,却不会很善良地用他们的理解,来填补你思维上的坑。
考试就是残酷的,而且本该如此。因为只有经历过淬炼,才能担得起未来的责任。那些不讲原则的善意,其实是在损害更多人所共享的公平。
最保准的解决之道,就是提升你自己。那我们就从比较容易把握的关键词入手。
关键词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整体性的谋篇与布局上。如去年浙江一考生《强文化自信,享参差多态》一文之片段:
标注出来的两个词语,“一方面”“另一方面”,小学的时候,大家就都学过,但是,小学阶段的学习和高考前的学习,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最初的学习是要用得对,接下来是要用得熟练效果好。如今,在高考作文当中,则要运用得神妙。
同样一组词语,用在不同的阶段,运用方法的不同,要求以及所求的效果,一定是不一样的。
从关联词语的使用,可以得到方法论的启发。
关联词语的妙处,更体现在精巧的内部论证逻辑上。我们再细致分析一段,以关联词为抓手,把握动态的论证过程:
横看成岭侧成峰。道理想要讲得摇曳多姿,除了必须谙熟事理,会举例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就是表达事项或观念排列组合的问题。
这都不是小问题,通常在高考作文里,观点需要事实的支撑,事实作为论据而存在,必须有相应的分析。
而仅仅有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对比,使得效果达到最佳。
如上面的这一段。“所谓物各有性,……生怕叫别人耻笑了去。”这是从反面入笔。正面提出分论点,第2句变成反面来说例子,在表达上有摇曳多姿的效果,同时论证也显得很全面。
一般讲完了例子,必须有分析的语句跟进:“实际上,……如果因差异而分好坏,且很自觉地将自己归到末等里去,那是绝对算不上有文化自信的。”这就是对第2句的分析。里面的关联词语,使得句子的意思有了层次性,也有了支撑分论点的意思。
那就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论证:“从这方面来讲,我非常佩服印度文艺创作者的底气。”
不用说,这是用国外的例子,来进行论证。
请注意这些例子也是有层次的。例子层次的效果,因关联词语的运用而达到: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地球上的星星》,尽管……为不少观影人所诟病,但是,这并没有让印度人放弃这种做法,相反,因为这是他们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在《神秘巨星》《小罗莉的猴神大叔》等……电影中,我们依然能看……这就是底气的表现。
平时我们许多同学的作文,确实是考虑到了作为例证的事实论据的丰富性,但是你们想,在比拼中,除了要讲求论据的量,更要讲求如何用得好。
运用关联词,营造出对比的手法来,就是水到渠成。
像这样,用关联词语来体现论证的层次,是让阅卷老师给你加分的很好选择。
回到这一段,各位会看到,作者写完了印度的电影工作者,再转向“观影人”:
而对于观影人来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的存在,他们才可以在电影艺术的天地里看到法国人的浪漫、美国人的奋进、日本人的细腻……如果失去了差异,大家都步调一致,文化的意趣也就大打折扣了。
以“……”为界,在关联词“如果”的引导下,先正后反,力求全面,效果亦自鲜明。
通过例文中的关联词语,可以实现作文写法的登堂入室。从更广义来讲,可以看成是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方法论。
用好关联词语,就是“给你的论证设置路标”为什么用关联词语,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我还是忍不住引用论证,想告诉大家名人权威怎么说。
照着英国安东尼韦斯顿著的《论证是一门学问——如何让你的观点有说服力》一书里面的话来说,就是“给你的论证设置路标”。
确实,有了这些路标,阅卷人读你的文章,就不会觉得有迷路的感觉了。
是这样的,那就适当去用一些表示文脉进程、过渡、深化、转折的词语,营造这样的效果吧。下面举两则常用的关联词语:
更多高频关联词举例
看上图,其中,“仍然”“同时”“但是”“并且”几个词,阅卷时一般对应“通过现象看本质”之评分点,“因为"“所以”“假如”,一般对应“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的评分点。
当然汉语词汇是丰富的,以上所列举的词语,是无法囊括所有表达的,要注意一些可以替换的词语,如“毋庸讳言”有时相当于“仍然",“恰恰说明”有时是“所以”的意思。
更多丰富的表达,要看平时积累的功夫,有一些其实就是小学时的童子功。
在快要高考这个时候,务必打通你知识能力的任督二脉,方能成为一顶一的高手。
考试当前,你想要升格作文的逻辑性,一定要用好关联词。
此方法将有效地提升布局,彰显结构,让论述逻辑严密,显示出思维的深度。
写好高考作文,各种论证方法必定是要用的。即使是任务驱动的应用型问题,比如演讲稿辩论稿,发言稿之类的。
但凡是涉及到说服对方,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地方,就必须讲求论证方法的使用。
论述的过程,按照常规的方法来说,无非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有不少同学只看到了千篇一律的套路,而没有看到里面蕴含着无穷创新的可能。
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的多样性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本是两件事,但是在运用中,却往往合二为一,所以放到一起讲。
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法,以及道理论证法。
很多同学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没有自觉的意识,很多时候是跟着感觉走,想怎么论证就怎么论证,结果因为论证方法的单调造成了行文不灵动,甚至造成论证不深刻。
提醒大家,在论述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的论证结构,更要在大的结构中,营造小的结构。
如,三个分论点呈现递进式的结构,而某个具体的分论点论述中,又可以呈现低一层次的递进式。还有并列式、对比式、因果式,最好多体现集中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一是好显得你博学,更重要的是,真可以让文章出彩。
图示很简单,论证却不简单。比如并列式,可以是名人事迹的并列,也可以是理论论据的并列,并列中可以有分析,也可以并列之后在统一分析。
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片段: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些句子和后文又构成分总关系。再如《深读五四,接力复兴》的片段:
这样的语段,读起来很顺畅,朗朗上口,却必定是作者花了不少的心思才写成的。不但要把道理论述的清楚,同时做到了语言上的美感,作为读者,我们不能仅仅发现语言很美,更要发现道理论述的深刻,以及论证方法的多样。
很多时候,语言漂亮并不是第一追求,最应该考虑的是运用何种论证方法,或者哪几种论证方法组合起来,能把道理说得更透彻。
淡化方法,从逻辑层面来论证很多时候,忘了方法才是真正好的状态。
以无法之法解决问题,或者在考场上并不去想很多的条条框框,就能把作文写好,绝对是学霸的状态。
一部分在议论文方面花了很多功夫的同学进了考场,必定是这种状态。
有时候让一些很厉害的学霸介绍学习经验。他们所讲的,往往和我们所期待的反差很大,因为没有讲出什么神奇的方法。
之所以呈现此种状态,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学霸们保守不肯分享,而是他们体悟不到自己所运用方法的绝妙之处。
这倒未必像煤炭大王不知道捡煤核的老婆子的辛苦,而是一种“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说不明道不白。
以上这一段文字,给大家所传授的,其实也只是一种感觉,可以归之为比喻论证吧。
其实有更高追求的同学,确实可以淡化论证的方法,就是从逻辑的层面来摆事实,讲道理,一层层就能实现写好文章的追求。
但是这一类文章,也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只是对道理本身把握深刻全面,论证的理路比较隐晦而已。
如国家宣布,长江将十年禁渔,有文字如下:
这样的文字,虽然没有有意运用什么论证方法,却感到文脉的流动。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文章的立意很高,从长江的十年禁渔想到了更大的环保的话题。
如果大家在平时的备考当中,特别是在这最后的冲刺阶段,能够抓住一些热点的话题,论点到一定的高度,文章就绝不是学生腔,即使行文中你不是很讲究论证的方法,也能够以内容的深刻性,征服阅卷老师。
再看这文章的下一段:
这一段是体现出了论证之方法的。“如果”一词体现的是退一步的假设论证,使论证更为严密。而最关键的,是这一段提出了对策,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意识。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看似缺少变化的老套路,照样开出绚烂的思维的花朵。就像结构相同的骨骼,有些会成为绝代佳人一样。
这一段文字当中,又标注出了一些关联词语,在本文的第1部分讲过关联词语,但是请大家再仔细琢磨一下这一段的关联词语,会发现同样的关联词语,在考场作文和资深记者的文章中,显出各自不同的效果。
我们选哪一个来借鉴,要从自己的出发点,以及实际的水平来决定。
祝大家金榜题名!
#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