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陕西商洛贫困县镇安县斥资7.1亿修建“豪华中学”一事持续发酵。自从8月13日新华社发出《学校建漂亮点本无错,为何这所“豪华中学”让人困惑?》一文,质疑当地举债办学以来,这所公办中学一直备受舆论关注。8月24日,事件又有最新进展。当天中午,《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现,校门口标志性的“鲤鱼跳龙门”多层水景喷泉正被拆除,与此同时,校内依山而建的两座凉亭也已经被拆。
消息曝光后,很快在网上引发了大量争议。不少网友质疑:既然“木已成舟”,修建喷泉、凉亭的钱已经花了出去,为何还要回过头来,再将其拆掉呢?毕竟,当地政府花钱把它们建起来,已经造成了一次浪费,如今又要把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景观拆掉,无异于“二次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都认为:与其用拆除景观的方式“表决心”,不如在反思奢华办学的基础上,把已经建成的校园景观交由师生观赏。
在这起事件中,镇安县政府作为贫困县,斥巨资打造“形象工程”,当然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对此,相关负责人理当受到惩戒与警示,有关部门也理当本着合理节省开支的原则,对建成的校园加以整改。但是,对相关负责人加以惩戒和警示的办法有很多,拆除已经建成的校园设施,并不是什么合理的手段。此外,在学校建设工程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再次大兴土木,反过来把刚刚建成的景观拆掉,也很难说能给学校节省什么成本。
这种做法唯一的意义,可能就是让学校从外面看起来“朴素”一点,不要那么“豪华”。然而,追根究底,这种做法同样是一种“形象工程”。为了营造光鲜的形象,花钱打造喷泉凉亭,与为了营造俭朴的形象,花钱拆掉喷泉凉亭的做法看似截然相反,其实并无本质不同。一个地方的发展,并不体现在当地建设豪华设施的能力上,地方政府的节俭,也并不体现在当地拆除豪华设施的能力上。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思考如何在未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把该花的钱花好,才是真正的节俭。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比雇几台挖掘机把“形象工程”拆掉更难,但是也远比这种行为更有意义。
其实,单看数字,对于一所计划容纳6000名学生的大型中学而言,7.1亿的造价并不算太离谱。在经济稍发达的地区,一些学校的造价甚至可能更高。媒体与公众之所以将批评的矛头指向当地政府,一是因为如此规模的举债投资,对财政捉襟见肘的镇安县政府而言实在太过沉重;二则是因为在这7.1亿中,有不少钱花在了不合理的地方。
对于第一点,由于钱已经花出去,成了“沉没成本”,当地政府只能痛定思痛,认真反思,开源节流,尽快补上财政窟窿。而对于第二点,当地应该做的,则是拿出“绣花功夫”,对学校加以细致、认真的整改,减少办学过程中不必要的浪费铺张。简单粗暴的“以拆代改”,固然看起来魄力十足,但这既无助于当地政府回笼经费,也没有将力量用到真正让公众不满的“痛点”之上。
相比于可供全校师生欣赏、休憩的喷泉凉亭,那些只能让领导来宾享受的豪华办公室、高级餐厅,才是亟待整改,而且可以通过整改省钱的地方。在这些细节上做文章,社会大众未必能看到,但是却可以带来实打实的效益。大拆喷泉凉亭,固然声势十足,可以当成应对社会舆论的挡箭牌,但却未必能带来实质上的好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懒政”呢?
舆论关注镇安县的“豪华中学”,既能引起社会对奢靡之风向民生工程蔓延的警惕,也是对个别主政者“只顾形象,不重实质”错误施政思路的一次提醒。倘若这起因“形象工程”而起的事件,最终以“形象工程”的形式落幕,无异于一个巨大的讽刺。对此,当地还应认真听取公众的批评,对事件反映出的问题作出深刻反思,采取更加合理的后续处理措施,如此才能不辜负人民的期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