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高加索山脉,位于欧亚大陆交界及黑海和里海间,海拔高度5642米,长 966 公里,山区总面积约 44 万平方公里。亚美尼亚、阿塞拜疆以两国所在之处为高加索山脉以南,称「南高加索」或「外高加索」,面积不到 19 万平方公里;另一边则称为「北高加索」,全境隶属于俄罗斯联邦的「北高加索联邦管区」

在这儿总共居住了约莫 3 千万人口,面积虽不大,语言倒挺多。山麓地势复杂,造成了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情况:才跨一座山头,讲的就是别种语言,因此高加索素有「语言之山」的称号。

同样的,两国能够分配到的「祖产」也天差地别:阿塞拜疆是片油田可以「赚」,而亚美尼亚国土多山又是内陆国,还因为与阿塞拜疆持续至今的战争,而被阿塞拜疆及土耳其经济封锁。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作为曾经俄罗斯帝国的属地和苏联加盟共和国,尽管如今亚美尼亚刻意避免使用俄文,但以往同化政策的痕迹,还深深地烙在大街小巷。在这样长期的影响下,沙皇时代与苏联时代的遗风犹存,且

但海悦克却选到了个四战之地来定居,因为高加索地跨欧亚两洲,是帝国扩张的必经之路,因而一再成为不同政权在不同时期版图上的一部分,

「地缘政治学之父」麦金德认为,能控制高加索与中亚地区者,即能主宰世界,「俄罗斯帝国完成了这项壮举,既控制了高加索,也征服了中亚,」政治大学俄罗斯研究所教授王定士表示:「不过这些民族可不是乖乖牌!沙皇不但未能主宰世界,『革沙皇命』的苏联也未能借由高加索完成革命,反而

自彼得大帝起,在超过两世纪数不清的征战后,俄国终于在十九世纪后半叶成为全高加索的主人,之后高加索地区的所有民族全部成了苏联人。但他们的确不是「乖乖牌」,规模大小不一的反抗运动时有所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旷日持久、无休无止的战役拖垮了俄罗斯帝国,战场上损兵折将、军心涣散;社会上又严重饥荒、群情激愤,于是在 1917 年爆发了两次革命、换了三个政府,局势动荡给了种族认同强烈的亚美尼亚以及阿塞拜疆摆脱俄国枷锁的良机── 1918 年 2 月 24 日,两国人民成立「外高加索民主联邦共和国」。

不过国难当头下,两国除了在外交方向上发生、人民之间也不和睦,短短 3 个月联邦即告解体,亚美尼亚以及阿塞拜疆各自独立建国。

1920 年,革命成功不久,苏联还没成立,由出身高加索地区的民族问题人民委员斯大林,负责解决这里的大小问题,还专门为此成立了「高加索局」。

但在斯大林政府为两国定界与划分行政区时,认为「反正民族与国家的区隔都是未来要消失的界线」,历史环节与民族情感自不在革命者的考虑之下,因此往往当局大笔一挥就拍板定案,

不过,莫斯科当局还是对高加索「山地同胞」不放心,因为在 1924 年,苏联才成立没多久,当地就爆发了抗苏八月起义;其后 1936 年,外高加索联邦的三个民族又要求取消联邦,各自升格为独立的加盟共和国。因此,斯大林修改宪法、解散联邦,外高加索三个民族「名义上再度独立」,拥有自己的国家。

高加索复杂的民族和宗教所积累的矛盾,多年来不断地压抑,又没有疏发管道,最后加速了苏联的崩解:高加索地区人民除了对苏联不满,民族之间还互有矛盾,

以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两国间最大的问题,在大约一百年前苏俄划分加盟共和国领土时就留下了──这当然也是造成苏联裂痕的伏笔,今日两国交火的主因。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面积约 4,400 平方公里,人口不到 20 万,简称

长期以来因领土与文化冲突,助长了各自的民族主义发展。随着地区民族矛盾,与累积多年对苏联中央的敢怒不敢言,「纳卡」民族主义终究还是全面炽热起来:

1987 年,近 8 万的纳卡居民联署上书戈尔巴乔夫,要求「回归亚美尼亚」,换来的是不置可否。来年,亚美尼亚人走上街头,开始大规模游行和罢工,起先还能通过对话与法律的途径,解决这历史悬案,但当亚美尼亚民族主义者开始宣称拥有该区完全的主权后,两个苏联加盟共和国关系因而迅速恶化。

「苏联本来可以借这个机会,公平公正公开地纠正历史错误,并且趁机恢复中央管理,但是,戈尔巴乔夫错过了这个历史契机,他竟让亚美尼亚和

短时间内,从和平示威发展到流血冲突,证明苏联多年来的民族问题只是隐而未发。在中央的不作为下,亚美尼亚最高苏维埃自行「同意」纳卡自治州「加盟」亚美尼亚;且两国领袖消极处理民族冲突,积极借由昂扬的民族主义攫取更多政治资本,于是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开始有样学样,「有人说高加索是苏联的双脚,脚断了苏联也站不稳了,」戈尔巴乔夫当然知道若变更疆界的先例一开,将引发连锁反应,于是纳卡自治州接着改由中央直辖;

1990 年 1 月 19 日戈尔巴乔夫下令军队开进巴库,造成 137 死,超过 700 人受伤,这次惨剧被称为「黑暗的一月」, 1 月 20 日起,戈尔巴乔夫在巴库实行长达 7 个月的紧急状态。

根据前苏联官方资料,在民族冲突爆发之前,

「罗马帝国保护不成熟的国家免于自相残杀。」吉朋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是这么写的,苏联曾经扮演了罗马帝国的角色,可惜帝国在 1991 年 12 月 25 日土崩瓦解后,亚美尼亚与亚塞拜然马上就为了纳—卡爆发全面战争。

以战况来说,资源丰富的阿塞拜疆似应较占上风,不过亚美尼亚人在苏联时代多在实兵单位服役,而阿塞拜疆人则以工兵为主;加上长居海外连母语都不太会讲的亚美尼亚侨胞「踊跃回国上战场」,所以亚美尼亚并不因小国寡民而逊色。战争一直火并到 1994 年,最后以亚美尼亚全面胜利结束。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亚美尼亚人比阿塞拜疆更爱国吗?不然那为什么有大量散居海外的亚美尼亚侨民返国参战呢?

就算在盛夏,于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天际线之巅的亚拉拉特山仍终年被白雪所覆盖,山之巅彷佛亚美尼亚曾经拥有的辉煌历史──越过这座山就是土耳其,同时也是亚美尼亚的故土。

在昔日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内,精英分子与殷实商人大多为亚美尼亚人。而当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衰落为「近东病夫」时,亚美尼亚人看到其他信奉基督教的民族,从希腊起纷纷独立,因而也做起了建国梦。

一次大战,俄罗斯与奥斯曼两帝国再度兵戎相见,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因为逃避屠杀,造成

《旧约.创世纪》中,挪亚方舟最后就停靠在亚拉拉特山上,亚美尼亚诗人席拉斯曾以「倘若亚美尼亚人能上亚拉拉特山,那所有地球人也都登月了」这首诗,提醒海的子孙们毋忘土耳其所占据的国土,也就是 1915 年以前亚美尼亚人所居住之处,然而土耳其太过强大,上帝也没应许过什么土地,亚美尼亚只得退而求其次,先将亚美尼亚的部分「故土」纳卡抢回来。

3,000 多年前的希腊地理与历史学家史特拉波曾记载当时高加索的混乱状况,「这里的人语言各异,顽固暴戾,分族而居,且不相往来」。又过了几千年,苏联的民族自治政策并未化干戈为玉帛,最后,又走回历史回头路。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在阿塞拜疆政府有效控制领土的 90 %以上,均居住着信仰什叶派的穆斯林。他们与伊朗北部两省居民同文同种同信仰,

阿塞拜疆意为「火的国度」,盛产石油与天然气,当亚历山大大帝的部队远征至此时,就曾见到拜火的,崇拜因甲烷沼气而生的「不灭之火」。

自此,油田也成为高加索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之外,让世人另眼相看的另一个原因:一次大战前,阿塞拜疆的石油产量还占了全球半数,廿一世纪的今日,该国依旧拜黑金之赐,跃升高加索地区人均GDP最高的国家,首都巴库闪耀光芒的石油管线被称为「新丝路」。

然而,富有的物质生活无法平息精神上的宿怨——仇恨亚美尼亚的氛围弥漫在今日的阿塞拜疆。「那片领土」(纳卡)虽然还在亚塞拜然官方的地图上,但已管不着、碰不到,且居民已几乎全是亚美尼亚裔,竟还宣布独立?!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历史恩怨加上国际政治的现实利益,高加索的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领土主张或对其他民族的指控,都能找到站得住脚的史料说服别人

在俄罗斯绝不可能轻易退出高加索的情况下,出于「安全考虑」,阿塞拜疆则走钢索搞平衡外交,希望能不刺激俄国的「融入欧洲」;小心翼翼的亚美尼亚虽与俄国走得近,但也积极对欧美示好。

无论如何,俄国绝对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一环,然而两国的人民却连俄文都不太会说了。

开战,看来还没有停火迹象,也许要等普京出面,或者等待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希腊神话中有两座山深入人心:奥林匹斯山是众神享乐的安乐窝,高加索山则代表了罪与罚。偷盗神火造福人类的普罗米修斯,宙斯就是把他锁锢在高加索山麓,万分痛苦地日夜遭飞鹰啄食肝脏。似乎,早在古希腊时代,高加索的悲怆剧本就已经被编写出来,反复地在人世演出。

全剧一刀未剪,轮回着上演。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399 字。

转载请注明: 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之间的战争,外高加索地区无解的困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