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被称之为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且明朝还没有后宫干政的情况,可以说明朝借鉴了历朝历代的政治得失,在制度上完美的避免了各种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
明朝唯一明显的弊端就是太监乱政,当然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也曾在制度上限制太监的权力,明确规定宦官只供洒扫侍奉,不许读书识字,不得兼外臣文武衔。还造了一面三尺高的铁牌,立于宫门口,上铸八个大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
但后来随着文官集团势力越来越大,明朝皇帝从实际出发,无视了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这一祖制,给予了太监的巨大权力,使内庭司礼监和外庭内阁相互牵制,皇帝居中来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但太监再权势滔天,也威胁不到皇权,像明朝王世贞对于太监的评价就很到位:“夫振、瑾至狼戾也,公卿台谏至狐鼠伏也,亿兆至鱼烂也,然而不为汉、唐之季者,高皇帝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即狼戾如振、瑾者,一嚬而忧,再嚬而危,片纸中夜下而晨就缚,左右无不鸟散兽窜,是以能为乱而不能为变也”。
在之前明朝系列文章中,宋安之分析了明朝的各种制度的利弊,那么今天再来给大家说说明朝为什么没有后宫和外戚干政呢?
在中国历史上,其实后宫与外戚一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宫权力大了,外戚也就跟着水涨船高起来,诸如西汉的吕后专权以后,不顾汉高祖刘邦留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大封诸吕为王;还有唐朝武则天称帝以后,只相信自己的娘家人,不只是大封武氏诸人为王,甚至还曾想立侄子武三思为储君。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甚至外戚权力大了,都可以自己改朝换代,诸如西汉就是亡于外戚王莽之手、还有隋文帝杨坚也属于是北周的外戚。
那么明朝为什么没有这种情况呢?
这一切还要从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明朝制度的制定者朱元璋说起,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有感于历史上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惨痛教训,使用了两个方法,一是在后世在选妃方面,抛弃了门第观念,只选普通良家女子;二是加强了对于后宫的管理。
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这两个方法。
一、选妃制度
明朝除了在开国之初盛行与勋贵联姻以外,诸如太子朱标取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取徐达之女等,之后有明一代的后妃很少出身勋贵家族,多是挑选自民间,因此出现了“后妃多出民间”的现象。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规定天子后妃及其亲王王妃,必须要选择普通的良家女子,当然范围没有限制到必须是普通老百姓,像普通的官、军之家也可以,只要家道清白,相貌不错就可以。
一般选妃的范围是京城及其周边地区,类似于今天的海选,然后由礼部筛选,最后剩下的几十人带入宫中,挑选一二人作为后、妃就好,至于其他落选女子是以礼送回家。
这样一来,皇帝的后宫之中后、妃都是出自普通家庭,后族没有强大的势力,自然对于皇权形成不了威胁。
选择后妃的范围虽然限制于普通的家庭,避免了因为后族势大,以至于后、妃威胁到皇权;但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后妃中有受皇帝宠爱的,其家族不是马上就水涨船高了吗?
其实这点明太祖朱元璋也考虑清楚了,那就是给予外戚的待遇,往往是授予有职无权的职位。
比如说明仁宗的张皇后,被称之为“女中尧舜”,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她当选为太子妃以后,父亲张麟仅仅是被授予为七品的兵马副指挥。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明代宗的汪皇后在明代后妃中出身算是很好的了,父亲汪泉是世袭的金吾左卫指挥使,汪皇后被册封为郕王妃时,汪泉也就是升为三品的兵马司指挥,禄不视事,也就是有职无权,等到汪皇后正位中宫,汪泉进为泉都指挥同知府军卫,依旧是有职无权。
一般来说这些外戚也就是给一个锦衣卫的虚职,封为伯爵,最多是侯爵,还是有职无权,享受着俸禄就好了,当然外戚待遇还是不错的,像爵位就可以世袭。
但明朝皇帝对于外戚一直是防范于未然,时不时打压一下,避免其势力膨胀,像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期间,以外戚世封非祖制,认为“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洪熙时,都督张昶封彭城伯,弟升亦封惠安伯,外戚之封,自此始。循习至今,有一门数贵者,岁糜厚禄,逾分非法”。因此废除了外戚爵位世袭的惯例。
像在这种情况下,有明一代后宫压根干政不得,连外戚都掀不起什么风浪,故史书评价“故有明一代,外戚最为孱弱”。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二、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后宫的管理
稍微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宦官干政,曾在宫门口立下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
其实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还立下过另一块铁牌,根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曾命工部制红牌,镌戒谕后妃之词,悬于宫中。牌用铁,字饰以金。
里面是复著令典,对于各种规矩说的很是详细;虽然禁止太监干政那块铁牌后来被太监王振取走了,但这块禁止后宫干政的红牌倒是没有被人取走,而且有明一代也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多少算是为朱元璋挽回了不少面子。
还有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儒臣修女诫,谕翰林学士朱升曰:“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俾预政事。卿等其纂女诫及古贤妃事可为法者,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经过朱元璋对于后宫如此细心的管理,是以终明之代,宫壸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
最后再说说明代禁止后宫干政的利与弊
明朝在制度方面限制了后宫和外戚权力,其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便是没有出现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的现象。
但弊端也不少,首先后族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了,自然是后宫干政外戚专权的情况,但用好了也是皇帝的一个强大外援。
皇帝可以利用后族与文官集团斗,与一切不利于皇权稳固的势力去斗,自己去居中调节,从而大权独揽。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但是很明显明朝在这方面制度上是一刀切,直接限制死了后、妃和外戚的权力,自然利用不到他们了,所以皇帝只能利用身体不全的太监来对抗文官集团,太监因为身体不全的原因,往往多是心理变态之人,所以一掌权就是祸国殃民,其副作用还是很大的。
其次因为明朝的后、妃,及其宫女多是来自民间,并非出自世家大族,所以在培养皇子方面,多是培养出一些带有市井之气的皇帝。
诸如明宪宗,他宠爱的万贵妃是他的奶妈,从小就陪伴他身边的,万贵妃出自普通家庭,从小所受教育不好,自然影响到了明宪宗。
由此可见这个弊端,其实潜移默化之下,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这个角度来看,相信大家也可以看出为何明朝皇帝多是带有市井之气,多是任性之辈了吧。
当然以大局观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这个制度还是很成功的,使得有明一代276年,没有出现过后宫乱政和外戚专权的情况。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26 字。

转载请注明: 从明朝的选妃制度入手,来看看为何明朝没有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