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明孝陵,位于古都南京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寝。
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高皇后”,又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这座规模宏大的陵寝,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当时,朱元璋下旨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全权主持营建。
开工第二年,即洪武十五年(1382年)农历八月,51岁马皇后病逝,9月葬入正在兴建中的此陵,从此定名为“孝陵”。
浩大的工程先后调用军工10万余众,历时达25年,直至明永乐三年(1405年)才完工。
1398年,朱元璋驾崩也安葬于此,到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永乐皇帝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止,总计历经32年之久。
明孝陵建成时,陵寝围墙周长2.25公里,陵园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孝陵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为导引建筑的神道,二为陵寝主体建筑。
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的地宫俗称“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高土丘,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墙壁。
宝城厚实坚固,依山势高低起伏,下砌条石,上用明砖垒筑,厚约一米。
在靠南边一侧石壁上,有民国时期刻下的“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
1998年至1999年,南京市文物局等有关部门采用先进的精密磁测,证实朱元璋墓的地宫的确就在这下面,埋葬深厚,保存完好。
明孝陵所处环境,山环水绕,周边峰峦起伏,人文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
陵园格局严谨。自下马坊至宝城,多样建筑纵深2.62公里。
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华里长,护陵驻军5000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庄严肃穆。
明孝陵神道的最大特点,在于建筑与地形地势完美结合,区别于历代帝陵神道都呈直线形的模式,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势走向,形成蜿蜒曲折的布局。
在每一段落的节点处,安放石像生控制空间,毫无间断之感。
石像生下,铺垫有完整的六朝砖,使其延绵600年来都没有下沉。
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6种各含寓意石兽,每种两跪两立,表现为夹道迎侍状态。
这里面的石像生共设置了文臣3对、武将3对、站卧马各1对、站坐麒麟各1对、站卧象各1对、站卧骆驼各1对、站坐猊各1对、站坐狮子各1对。另有望柱1对。
特别的是,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块石料雕成。并未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注重神似,其风格粗犷威武,气度非凡。石雕对称地排列800多米,使皇陵显得格外威严庄重。
在这些石兽中,以象为最大,每尊重达80吨。
据说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孝陵,都是在冬季于路面上洒水结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的运输。
帝陵通常的望柱,均置于神道的最前面,而明孝陵的望柱,则置于神道中间,这也是朱元璋的独特之处。
石望柱之后是东西相对而立的翁仲,有武将、文臣,高各为3.18米,巨大的石人石兽,算得上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明孝陵的碑殿,原为陵寝享殿前的中门,即孝陵门,建有5个门洞,后毁于战乱。现今的碑殿,是清朝时改建的,为一歇山顶,三开间红墙小瓦建筑,南北正中各开一门,亭内立有5块碑刻。
正中有一块大石碑,上刻“治隆唐宋”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
“治隆唐宋”四字,是褒奖明太祖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清朝康熙皇帝如此诏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包含安抚汉民的良苦用心。
“治隆唐宋”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谒明孝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宁织造”郎中曹寅制作立碑。
康熙帝虽是借此笼络人心,缓和汉满矛盾,加强自己的统治。但从中亦可看出康熙帝的雄才大略。
孝陵的下马坊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面阔4.94米、高7.85米,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字,告示进入明孝陵的官员必须下马步行,以示对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尊敬。
明孝陵落成后,每年年底,在位皇帝都要到此祭扫,皇族中有人犯了罪或严重错误,还会被罚到孝陵守陵悔过。
后期的明朝皇帝,一直以南京紫金山为明朝龙脉所在,对其甚为关注。嘉靖皇帝为此特意将紫金山改名为神烈山,崇祯皇帝还竖立了禁止在紫金山采伐、动土的禁约碑。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皇陵之首,被认为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20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此后建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几乎均参照了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大同小异。
尽管后期明王朝没落灭亡,朝代更替,满清入主中原。但明孝陵始终享有崇高的被尊崇地位。
清朝前期,在满汉矛盾尖锐冲突之下,清代统治者出于稳定局势的需要,必须笼络广大汉民族归顺,因此对明陵实施了认真的保护政策。
清顺治元年(1644年)五月,摄政王多尔衮特“遣大学士冯铨,祭故明太祖及诸帝”。
清朝顺治二年五月初,豫亲王多铎平定江南,五月中旬进驻南京城,二十七日就急忙“谒明陵,命灵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内官正副二员,陵户四十名,守明陵”。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达南京,亲往孝陵拜祭。君臣皆于门外下马,康熙帝至前行三跪九叩头大礼,还赏赐守陵内监及陵户人,下令督抚地方官严加巡察。
康乾年间,康熙帝南巡,六次遣官拜祭明孝陵,五次亲往谒祭;乾隆帝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可谓优渥有加。
也因此赢得了时人“礼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举”的美誉。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火让明孝陵地表建筑毁于一旦,康熙手书御碑也被推倒断裂。
但当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后,据说第一件事就是率领文武百官去祭拜明孝陵。
洪秀全更是边哭边跪声称自己是不孝子,说汉族不幸,被汉奸引狼入室,中华危在旦夕,奴役汉人200余年,现在自己已经攻下了江南各省,不久之后就会北上讨伐满人,希望朱元璋能够保佑自己成功等等···。
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曾奉诏祭明孝陵,着手修复陵园被毁建筑。
当时,曾国藩派员勘估,维修所需白银20万两,但朝廷财政拮据。最后只用了740两银子做了一些小维修,连康熙帝“治隆唐宋”御碑,也只是仅扶起粘合了事。
清朝覆灭,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也亲自率领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谒陵,祭告明太祖朱元璋,赞颂他是推翻元蒙,复兴汉族,建立明朝;自己则是推翻满清,复兴中华。
(图为民国元年(1912年)2月15日,孙中山携南京临时政府官员谒祭明孝陵。图前排左三为南京临时政府南京卫戍总督徐绍桢,左四为陆军总长黄兴,左五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左六为海军总长黄钟瑛,左七是教育总长蔡元培)
1936年,南京民国政府在通过祭拜明孝陵决定,当年4月5日清明节,国民政府主席杨森及蒋介石,冯玉祥等600多人祭拜了朱元璋。
在杨森的祭文中提到:“惟帝天授智勇,奄奠寰区,奋民族之威灵,复黄炎之疆域,以三十年栉风沐雨,开二百载大业丕基,武定祸乱,文致太平,同符高见,远超唐宋···”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3年2月22日凌晨,毛泽东主席乘海军“洛阳”号军舰由武汉到达南京视察。
2月23日上午,毛主席在陈毅、谭震林、江渭清等人的陪同下,晋谒了中山陵,随后又去了明孝陵。毛主席还登上明孝陵至高处,并与陪同人员一起合影留念。
2018年10月26日,继1998年8月世界朱氏联合会第一次在南京举办祭祀明孝陵典礼后,南京市政府,世界朱氏联合会,南京市孝陵管委会,各省市朱元璋后裔代表及各省市朱氏宗亲会的代表千余人,再次会聚南京,举行第二次孝陵祭奠活动并纪念明太祖朱元璋诞辰690周年。
早在1961年,明孝陵就被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之所以保存完好,是其特殊的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1997年起,文物工作者利用精密磁测等高科技手段,对孝陵进行里长达六年的考古勘探和研究,结果证实,历史上陵寝没有一次被盗掘成功。
2003年7月,在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周边的常遇春墓、仇成墓、吴良墓、吴桢墓及李文忠墓等5座功臣墓,也同时被划入世界遗产保护范围。
2006年12月,明孝陵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