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写在史书上,一些场景看起来似乎很轻松很浪漫,其实身在其中的话那是残酷之极艰苦万分的。八路军以那么差的装备在日军的大后方与之周旋,一次次的反扫荡就是一次次的过鬼门关。现在骂抗日神剧骂得很多,但是有些战场情形说起来似乎还神。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后方,解决八路军上面,反复不断地扫荡,兵力也越来越多。有次日军包围了八路军总部和刘伯承的129师师部。第一次穿出重围是凭着一个五小时的急行军,从日军之间一个很小的小山口穿出来,隐蔽集结到固新以南的合漳。
第二日拂晓,传来消息,总部在南艾铺,窑门口、青塔被围。刘伯承和李达商量,由于主力都不在身边,直接调兵解围效果不大,便给各部下令,让他们在外线打击日军的补给线和后方空虚的城镇。这个决定的不是围魏救赵,而是判断日军未必真的知道围住了总部,外线大打很可能会让鬼子改变判断掉头。
外线的部队很得力,几天时间捷报一个个的传来,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解决了敌人的运输队,总部也顺利的冲了出来。
还没来得及高兴,侦察员来报,东边围攻总部的鬼子突然掉头向着129师师部这边扫荡过来。刘伯承问侦察员鬼子有多少,回答说有二十多路,潮水般的往这边涌,情势紧急,侦察员害怕误事,根本来不及在细查便赶回来报告。
南边的黎城也有三万多日军在往这边扫荡,已经在宋家庄和新一旅的二团交火,二团且战且退正往师部这边靠,已经快到师部了。
刘伯承把师部分成前梯队和后梯队(机关勤杂)两路,分开行动。师部所在的前梯队下午一时出发,黄昏时来到张汉村,吃了点晚饭便又出发,赶了三十多里。李达看看四周一片漆黑,根本看不清路,他担心如此状况会不小心跑到日军宿营地,便向刘伯承建议就地宿营。
刘伯承看了看四周环境,说道:“在这里过夜很可能会遭到袭击,只能打个盹,我们再转回张汉村。”
李达道:“还会张汉村?”
“对,这叫出其不意。”
回头是回头,但走的是另外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一直转到第二天中午才又回到张汉村。刚到村口,侦察员来报,前面又有一千多日伪军迎面过来。日军不是傻瓜,扫荡多了,战术也变得更狡猾,他这是多层次,大纵深的布置。就防着你来回打转。
刘伯承急命部队往杨家村方向转,刚出村子,就听到杨家村方向就传来激烈枪声,侦察来报,三千多鬼子正在那里搜山。怎么办?这是被合围了。正在紧急,刘伯承看见新一旅的政委唐天际跑过来,他知道唐天际特别熟悉这一带地形。便问:“这边有没有上山的小路?”
“有条小路,放羊的常走,估计鬼子是不知道的。”
是的,在再精细的地图也不可能记下一切,永远会有大量的漏洞,特别是在当地人那里,永远有你不知道的某些路径,所以这种仗靠的就是人民真心的帮助。
但是现在是白天,敌人两面扫荡过来,小路也有可能被敌人观察到,也是危险的,所以刘伯承和唐天际商量了一下决定隐蔽起来等,等到天黑。
入夜,天很黑。漫山遍野都是日军的篝火,刘伯承传令,除了会日语的联络干部外,一律不准说话。队伍在山道急行,你走没人知道的小路就可以了吗?打仗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才走了半个小时,对面一队队伍开过来,鬼知道他们是什么人,是日军迷路了?还是奉命在这里等候?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刘伯承提醒联络干部杜参谋小心应付。这时对面竟然有个翻译跑过来借烟,其实却是打着打火机不断地观察,这小子胆子够大的。
看着这小子眼光总是在自己这边扫来扫去,刘伯承怕他认出自己,情急之下,直接抢过打火机远远地扔了出去,顺势甩了他一个嘴巴:“八嘎压路!”
翻译官吓了一跳,连连打躬道:“对不起对不起。“由于刘伯承眼部负伤,只有单眼完好,日军到处张贴他的照片传单,大小汉奸都知道他的样子。看着翻译官转身回去的样子有点不太对,刘伯承当机立断,示意两个侦察员干掉他。果然那个翻译走着走着,突然动作起来想喊人,战火里成长起来的侦察员下手更快,无声无息的就把他扑倒掐死了。
你说两军十米,对面不知道?估计是夜色很黑,大家行军谁来管你个翻译呢,特别是现在用不着你时。两个老侦察兵掐死个翻译还不是小意思。那么对面为什么没能发现我们这里是八路军,估计日军队伍里有人说话的缘故暴露了,这里是噤声的
就这样,刘伯承的129师师部机关才穿出敌人重重包围,这种活真不是常人能干的,常人不知道的放羊小路,可以躲过敌主力是不错的。但是真打起来,但是鬼知道敌人可能会有迷路了的小队,或者各种未知原因的小队也会出现在这里,一旦开枪,黑暗中敌人宿营地并不远,仍然是可能被敌层层包围的。
所以危机时,最可靠的还是身经百战得来的应变机智,孙子兵法里所说的,不可先传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