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机遇很多,要一一抓住是不可能的。什么机遇应该抓住,什么机遇可以放弃,这里有一个选择的问题。
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不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但是在其他机会来临时,他都没有加以自荐,偏偏在与楚国联盟的事情上,他非常主动地要求参与,这是因为他觉得这次是关乎赵国生死存亡的大事,也是他自信可以解决的大事。
小打小闹,即便成功,也成就不大,影响有限,如果解决了国家大事,就有可能“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其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但是,“三年不鸣”的人,想“一鸣惊人”,又谈何容易!毛遂在平原君门下三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一个人在一个单位三年,一直默默无闻,不要说得不到大家的欣赏,连认识领导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得到重用?
在这样的境况下,一般的人很容易自暴自弃,很容易怨天尤人,丧失继续奋斗的信心。但是毛遂不是一般的人,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所以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他始终在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虽然《史记》中并没有详细记载这些,可从毛遂自荐前后的言行中还是多少透露出了一些内容:
一是毛遂对平原君的言行举止很关心和了解。
赵国欲与楚国结盟,平原君要从内部挑选二十个人出国谈判,这事虽不是绝密,但也不是谁想知道就知道的事。
毛遂虽是个下层门客,但却在高层门客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之时,就出现在平原君面前自荐了。
这说明毛遂不仅有很好的人脉关系,很畅通的消息来源渠道,而且说明他对首相府(即国家)发生的事情很关心,也很了解,平时做足了功课。可见毛遂身在下层,心却不甘寂寞。
二是毛遂向平原君自荐时,面对平原君对他能力的怀疑,毫不畏惧,放言高论。
他认为自己之所以没有脱颖而出是因为自己根本没有机会被放入袋子里,假如有机会被放进袋子里,“非特其末见而已”,口气强硬,底气十足,如果没有充分准备,又怎么敢如此狂妄自大呢?
三是毛遂对平原君身边的重要门客非常熟悉。
平原君这次挑选的二十个人,条件是“有勇力文武备具者”,要求是很高的,否则也不会从三千门客中才挑了十九个,无法满足二十之数。
这十九个人,既是文武双全的门客,也是平原君的亲信。平原君对他们是完全信任和放心的,认为他们足以成事。
而毛遂虽然被平原君破格任用,但在平原君的心里,恐怕只是作为“备员”而已,并不指望毛遂能发挥多少大的作用。
至于那十九个门客,眼高于顶,完全没有把毛遂放在眼里,觉得毛遂只不过沾他们的光出国玩一趟而已,根本不配与他们相提并论。
毛遂当然也清楚他们的心理,所以他利用出国在路上的时间,逐个与他们交流、辩论,最后“十九人皆服”。
如果毛遂平时对这些人的性格脾气、知识水平、能力强弱等没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他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各个击破,达到人人皆服的效果。
要知道这十九个人都是平原君千挑万选出来的精英中的精英,要让他们对毛遂心服口服,真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这十九人不仅仅是心服那么简单,经过路上的“论议”,他们内心已经感到不如毛遂了。
所以,当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迟迟没有结果时,十九个人共同推荐毛遂出场,力挽狂澜,而毛遂不负众望,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四是毛遂对楚国的历史和现状非常熟悉。
当“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之时,“毛遂按剑历阶而上”,和楚王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
首先,毛遂觉得先要在气势上压倒楚王,灭其威风,才好解决问题。于是他一方面以“王之命悬于遂手”威胁楚王,使他胆怯;另一方面又指斥楚王不应对平原君无礼,使他陷于理亏之中。
其次,充分肯定楚国之强大,完全具备“霸王之资”,从而提高楚王抗秦的信心,也满足了楚王自大的心理。
再次,历数楚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受辱于秦国的旧账,激发楚王对秦国的愤慨。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了“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见解。
至此,楚王的心理防线完全崩溃,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与赵国结盟。毛遂的斗争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从毛遂与楚王的论争中,我们可以看到,毛遂对楚王既想结盟抗秦,又想把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非常了解,对楚国历史上曾多次遭受秦国侵犯的情况也非常熟悉,对楚国目前的实力和对秦国的政策也非常清楚,所以他的言论针对性很强,效果也就非常明显。
如果毛遂平时没有做足功夫,那么,他就不可能从容不迫、有理有据地说出这番话,从而完成平原君都一时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五是毛遂的口才非常好。
从毛遂说服平原君,说服十九位门客,说服楚王这一连串说辞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毛遂的口才是无以伦比的。
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毛遂的口才也不是一天练成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毛遂在平原君门下的三年时间里,不是消极地等待机会的降临,而是积极地做好各种准备,除了学习知识,关心时事外,还很注意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观察能力、交际能力。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历史终于给了他机会,使他成就了功名。所以说,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没有准备的人,不要说没有机会,就是有机会也没有用。自荐是要有足够的底气的,这个底气就是平时的努力和准备。
只要时刻准备着,不放弃,不气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总有一天会等来机会,发出金子应该发出的光芒。如果毛遂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什么都不做,又怎么能够一鸣惊人、功成名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