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以来,巫山县西坪幼儿园研究的课题《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研究》被确定为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三五”滚动立项课题。本次研究旨在帮助家长转变“重智轻能、重智轻德”的家教观念,加强家园沟通方式和提高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六一”前夕,本报刊发四个教学研究案例,展示最新学前教育科研成果。
01
磕碰风波
观察者:苏贤英
观察地点:巫山县西坪幼儿园
幼儿年龄:3岁
场景再现
户外活动结束了,我整好队组织孩子回教室,刚到走廊上,只听到“哇哇哇”的哭声。我循声望去,只见果果倒在地上,我赶忙抱起她问是怎么摔倒的?她说是排在她后面的宇儿推的。宇儿也不知所措直给她道谦:“对不起,果果!”
放学时,我把事情的经过详细地给果果妈妈讲了,她妈妈听完后脸瞬间耷拉了下来,“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看看严不严重,哎呀,这么大一个包呀。哪个是宇儿呀,把我们家果果推了摔成这样了。”她大声呵斥着那个小朋友。我赶忙把果果妈妈叫到一边安抚她的情绪并跟她作进一步的沟通。
分析成因
1、果果妈妈为什么有如此过激行为呵斥那个孩子?原来果果妈妈在家是一个“高度权威”的人,什么事都是由她说了算,包括果果自己能做的事情都是由妈妈包办。
2、作为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问题,灵活地实现有效沟通。
指导策略与思考
幼儿教育是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能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能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发挥更好的功效。作为教师应主动与家长沟通、理解和信任家长,常常换位思考,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紧密结合。
1、正确的心态。果果妈妈要用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孩子的磕碰现象,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视而不见,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2、要学会放手。在果果成长路上会经历很多磕碰,每一次磕碰都是教育契机,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她这些事情怎么做,让她慢慢学会保护自己。孩子上幼儿园最重要的是培养生存能力,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学习,培养规则意识。
3、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小班幼儿语言沟通能力较差,有时候就会出现打、推、抓、咬等动手的情况。家长可以多学习育儿知识,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首先讲清楚规则并多次强调。
4、有效的沟通。无论是老师向家长反馈问题,还是家长向老师反馈问题,和家长沟通时态度都要诚恳,认可家长的感受。
02
任性的倩倩
观察者:欧发琼
观察地点:巫山县西坪幼儿园
幼儿年龄:3岁
场景再现
倩倩是小四班的小朋友,一天早上入园的时候,只见倩倩抱着妈妈的腿哭嚷着不上幼儿园,我走上去,摸了摸倩倩的头轻声说:“倩倩不哭,倩倩最乖,老师最喜欢倩倩了!老师带你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好吗?”,倩倩不但没有停止哭闹,反而哭的更厉害了。其实倩倩平常在幼儿园也特别爱哭,也比较的任性。
下午了解了一下倩倩在家的情况,倩倩妈妈说倩倩让她很头疼,每次去商场,只要看到她喜欢的东西就大哭大闹非买不可,每次都给她买,所以现在越来越任性了。
分析成因
其实像倩倩这种任性的孩子有很多,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父母对孩子过分宽容娇纵、爱不适度、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下,在孩子不听话时,有的父母感到无奈,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的情况下,导致了幼儿任性个性的形成。
指导策略和思考
正确引导
家长让幼儿看一些故事书、连环画之类的书让幼儿分辨谁是好孩子,谁是坏孩子,提高幼儿的明辨是非的能力。
约法三章
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教育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如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讲好要求,这样孩子就会有意识的去克制自己无理的需求。
冷处理
当孩子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大人可暂时不予理睬,也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家长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并鼓励孩子下次做个乖孩子。
转移注意
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03
不要总是欺负我孩子
观察者:唐世燕
观察地点:巫山县西坪幼儿园
幼儿年龄:4岁
场景再现
“不要总是欺负我的孩子!”班级群传来了浩浩爸爸的责备声,接着一张额头泛红的照片出现在群里,一看,是浩浩的奶奶发出来的。我感受到了家长的怒火,连忙解释:“浩浩的额头是放学排队的时候,小静不小心碰到的,请家长理解一下!”“前几天浩浩说有个孩子也碰了他的,请你们不要总是欺负我的孩子!”浩浩的妈妈也发言了。看到“欺负”两个字,我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连忙在群里发言:“浩浩的家长,先别激动,我马上打电话给你们。”
分析成因
1、家庭因素:浩浩是家中的独生子,所以全家人特别宠爱他;浩浩的爸妈常年在外打工,不知道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家庭成员文化层次较低,性格急躁,在处理孩子的事情上,显得不理智。
2、幼儿园方面:老师对孩子的家庭情况了解的不够详细,导致家长对这件事情有误会;当孩子发生状况后,应该第一时间和家长沟通,做好事情的解释工作。
指导策略与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家园合作对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家长应多看育儿书籍,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应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浩浩妈妈不许其他孩子和浩浩一起玩,原因是怕其他孩子碰着浩浩,这显然是错误的。
2、家长应该多给孩子关爱。浩浩的父母都在外面打工,孩子缺乏陪伴,孩子孤僻、难接触。父母应利用视频、电话等方式,多和孩子聊天、多给孩子更多的关爱。
3、在幼儿教学活动中,老师应注重品德教育,比如:要团结友爱、懂得分享、关爱集体等。
4、家园应该加强沟通。老师可以利用晨间接待、微信、家访等多种形式,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给留守儿童、家庭贫困儿童更多的关爱,对隔代教育的家庭提供正确的指导。
04
“哭闹”是我的法宝
观察者:谭家平
观察地点:巫山县西坪幼儿园
幼儿年龄:5岁
场景再现
我园大班孩子鹏鹏,父母离异,父亲外出务工,奶奶留守租住县城专门接送孩子上学。一天放学,我告诉奶奶,鹏鹏在学校和小朋友游戏或玩玩具时,自己喜欢的东西习惯用抢,抢不了的就哭,遇事总是喜欢用哭闹解决,请奶奶加强引导教育。听到这,奶奶连忙告诉老师,我们家鹏鹏和周围的小朋友关系有蛮好呀,在家也蛮乖。我问:您在家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奶奶回答:孩子还小,没有妈妈,爸爸必须外出务工养家,我没什么文化,不能让他受欺负。我也不能和老人争执,只得联系其父亲进行沟通,父亲也只是无可奈何地回应,拜托老师严格教育。
成因分析
幼儿的知识经验处于启蒙阶段,幼儿的道德认知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实践,而家长或者监护人是幼儿最常接触的人,幼儿的认知和道德水平主要来源于成人的引导。家长对道德认知的价值观念的树立和道德认知教养方式的采取,都会影响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该孩子严重缺乏母爱,安全感严重缺失,父亲长期不在家,年末回家也只是无原则的让孩子感受父爱,没有正确引导的太多机会和精力,奶奶没有文化,在她的道德认知世界里只有对孙子的过分溺爱,不受约束的“不受欺负”,该孩子在奶奶的“教养”下只能是唯我“独尊”了,什么谦让、礼仪、包容、爱心等人生品质教育因受到的干扰而变得苍白。
家庭指导策略与思考
作为幼儿教育人,或作为家长,我们必须重视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处是遵守国家、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而不是“奶奶式”的自我中心意识。
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不能因为孩子的特殊原因, 就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作为教师,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鼓励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教育孩子。
作为幼儿园,必须重视孩子道德启蒙教育,从幼儿情感认知为起点,以活动情景影响为抓手,重视孩子良好品格行为的养成
主办 :三峡都市报社
觉得不错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