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大家好,我们的永仁说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古代两个“载入史册”的“纸上谈兵典型”,正是赵括与马谡。
这二位,一位战国时代的将门虎子,一位东汉三国时代的名门骄子,都是自幼熟读兵书,别看没怎么带兵打个仗,却是出口就成章,动辄就是高论金句,“贤才”的好形象闪闪发光,可一旦执掌重兵,所有一切就都毁个干净。一个在长平生生毁掉赵国四十万精锐,一个在街亭送大礼,活活断送了诸葛亮的“北伐梦”。“纸上谈兵”的人生悲剧,也被各类正史野史大书特书,成语歇后语都“贡献”了一堆,出名的反面教材。
但比起这二位“反面教材”来,贵为“兵仙”的韩信,却也常惹来一些“历史票友”们的“不服”声:赵括马谡“纸上谈兵”不假,可你韩信在刘邦军团里“登坛拜将”前,不也是从没独立带过兵?不也是靠了“纸上谈兵”获得萧何的赏识,这才一飞冲天的?可为什么赵括马谡接下来见光死,韩信却能一路开挂,亲手打下西汉王朝的开国江山?难道这事,真是只能看命?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乍一看去,成功的韩信与失败的赵括马谡,都是纸上谈兵,但事实是,哪怕人生可以如打游戏般“存档重来”,再给赵括马谡十次百次机会,韩信的成功,他们也照样连边儿都摸不着。论原因,这既不是“才华”的事儿,更不能怨命。
因为,别看都是“纸上谈兵”,但韩信的成长历程,却更接地气
赵括与马谡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家境优越。一个是赵国战神家的少爷,一个是襄阳马家的贵公子。他们满腹的兵法韬略,都是靠着优越的家室,每天在养尊处优里读出来的。由于接触的圈子非富即贵,肚子里也真有货,所以经常比人看得高看得远。但这样的成长过程,做个参谋动嘴皮子,那还算富裕,真刀真枪去干仗?那还远远不够。
因为战争,这样一个无比残酷的考验,首先的成败要素,不是看得多远,而是扎扎实实解决眼前的事儿:一场仗兵马多少,粮草多少,士气怎样?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内部矛盾错综复杂,作为军事主将,每天是否能解决一团乱麻的问题?桩桩件件,都不是读几本书,懂几句教条就能解决的。别说碰上“长平之战”“街亭之战”这样的大战,就是日常生搬硬套,出乱子也是板上钉钉。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做旁观者,大可高谈阔论,但作为执行者,眼光再远,却要从眼前的事儿做起。知易行难的道理,放军事上就是实实在在。
而韩信,这条恰是大不同:作为一个穷出身的青年,别看韩信二十五岁不到就“登坛拜将”,但这之前的日子,却是各种酸甜苦辣尽尝:早年在乡间苦学武艺兵法,却也落得没了饭辙,后来趁着天下大乱去投军,先在项梁处做大头兵,又在项羽身边做郎中,然后又跑去投刘邦,当了个治粟都尉。除了冲锋陷阵,就是站岗放哨管钱粮,做的都是苦活累活,偏偏还满怀一个将军梦。白眼歧视自然也不少受,“钻人裤裆”的事儿,放在他这段人生里,其实不算是个事儿。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但也恰恰是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一直在思考战争的韩信,彻底懂得了战争。比起站在别处通过“读兵书”了解战争的赵括马谡来,韩信身处战场的最底层,更亲身经历了“项梁败亡”“项羽破釜沉舟”“鸿门宴”等震撼大事,既看过了尸山血海,又多次死里逃生。可以说,赵括马谡的兵法韬略,是在养尊处优里读出来的,韩信的每一个军事信条,却都是以一次次血的教训,经历生死考验后领悟的。
这其中的含金量,当然大不同。赵括马谡们的“谋略”,好些都是“拍脑袋”。韩信的每一次抉择,都是在深接地气后,找到的最靠谱的路。其中的执行力,自然大不同。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尤其说明韩信“接地气”水平的,更有“萧何举荐韩信”的典故。好些历史票友都认为,韩信是通过对萧何的高谈阔论,顺利获得了赏识与举荐。但想想萧何的身份就明白,秦朝老吏出身的萧何,一直做的就是兵马钱粮之类的苦活,最讨厌的就是夸夸其谈。倘若韩信只是“高谈阔论”?恐怕分分钟就要被拉出去打板子。他首先能够打动萧何的,必然是他在“治粟都尉”等岗位上,实实在在的成绩。
更重要的是,也正因这接地气的过程,“懂得战争”的韩信,才到达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境界:无论手里是个把人还是百万人,他都能清楚知道,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如何运转,再一团乱麻的问题,他都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多么鱼龙混杂的队伍,他更能迅速捏合成铁拳,形成犀利战斗力。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特别是在楚汉战争的决战阶段,担负侧翼出击任务的韩信,麾下的部队常被“领导”刘邦调来调去,他经历的好些恶战,手里头都只能用些新兵蛋子。比如著名的井陉口之战,面对赵国绝对优势绝对地利的大军,韩信手里的三万军队,竟连基本的军事训练都没做过。可就是在这样的绝路下,这群“新兵蛋子”却在韩信的指挥下,没有哗变没有溃散,反而爆发强大战力,上演“背水一战”的奇迹。
后人多看到“背水一战”的操作里,韩信神奇的谋略,但是,若没有这“接地气带兵”形成的强大凝聚力,谋略再好,这三万人也要埋进水里。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此情此景,比起“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的赵括,或是“居高临下”扎营后,就遇到士兵哗变的马谡,必须说,这就是带兵境界上的差距。
补充说一句,“接地气”这事儿,也和穷富无关。不止韩信这样的“穷孩子”可以接地气,哪怕“富贵”如西汉霍去病,自幼锦衣玉食,还常被吐槽“不懂士兵疾苦”。可每次硬仗恶仗,他多次带兵长途奔袭,一路残酷考验,部队却从来不乱,总如钢刀一般砍翻敌人。没有“接地气”的磨练,没有“多多益善”的带兵境界,根本做不到。
也同样是因为这差距,所以不管面对怎样的恶战,“接地气”的韩信都不会“拍脑袋”,而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比如潍水战役,面对数倍于自己的齐楚联军,韩信并不生拼硬打,而是虚虚实实,把对手引进自己预设的战场,一开闸全淹进水里。这全程操作,看似是对手太蠢,但每一步,都把天时地利用到极致,扎扎实实的谋而后动。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如此杰作,比起长平战场上,简单粗暴推翻原有战略,然后一头扎进秦军包围圈的赵括,以及擅自更改战略,迷信书本上“居高临下”的马谡,又不知高出了多少。
以这个意义说,古代有多少奋斗者,满怀着“韩信梦”,却悲剧地活成了赵括马谡。因为书容易读,事情却从来不容易做。无论是残酷沙场,还是任何行业的“战场”,决定胜败的,从来都不是“天赋”“高论”,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真谛:接住地气,扎实做事。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李钟琴《奇正军神》、李兴斌《论韩信的用兵艺术》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580 字。

转载请注明: 都是“纸上谈兵”,为何韩信一路开挂,赵括马谡却活成了悲剧? - 楠木轩